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智庫說|鄭赟:歐盟反補貼關稅,讓中國車企對目標市場更加明確

2024-07-16汽車

全球化過程中,要防止積累過多負面品牌資產。

文|智庫君

據路透社報道,訊息人士周五(7月12日)向該媒體透露,德國將在周一(7月15日)歐盟成員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臨時關稅投票中投棄權票。

自7月4日關稅落地以來,歐盟內部不同的聲音持續存在。法國作為堅定的政策支持者積極推進法案。與之截然不同的是,匈牙利對於反補貼關稅表示強烈譴責,德國政府更是倡導自由貿易,以此才能增強歐洲工業競爭力。

對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7月5日也發表評論,表示堅決反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指出,征收高額關稅嚴重損害了中國汽車企業的利益,不但不能提高歐盟產業競爭力,還會導致貿易沖突升級,雙方都將遭受經濟損失,給中歐汽車產業合作蒙上陰影。

「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國培養出了一套完整的供應鏈和優秀的生產能力,全球的汽車工業也因此對中國產生了一定的依賴。此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單一體量市場,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無論德企還是日企都希望在中國擁有一個較為穩定的市場份額。」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夥人鄭赟告訴智庫君。

盡管歐盟態度不一,隨著反補貼關稅落地,中國車企已經開始做出反應。比亞迪與土耳其政府7月8日簽署了在土投資建廠協定。此外,上汽集團也表示擬在歐洲建立整車工廠。

對此,鄭赟表示:「目前,歐洲的整體形勢對於中國汽車出口的確存在負面因素,但遠不能使中國主機廠放棄出海的計劃。」

中國車企全球化的巨輪在反補貼關稅仍懸而未決情況下緩緩駛出,這艘 「中國車企」的巨輪該向何處去?

本期智庫說,智庫君對話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全球高級合夥人鄭赟。

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全球高級合夥人鄭赟

核心觀點:

  • 歐洲方面,中國車企更多傾向於借助原有的資源稟賦,例如MG(名爵)在歐洲市場的品牌力,以及領克借助沃爾沃在歐洲原有的銷售模式、網絡以及融資租賃等新的經營形式。
  • 盡管中國車企在海外市場整體的份額較少,但是隨著整個新能源、智能電動概念的推廣,中國企業有信心進一步拓展更多的海外市場。
  • 汽車市場是一個全球行業,其背後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行業格局。
  • 外企在中國市場發展的不斷深入,二者已經形成了嚴密繫結的利益鏈條。
  • 對德國來說,基於本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利益,政府希望能夠保持中立的態度,甚至相對支持競爭,以此為中國市場的德資企業形成保護,或者形成一定的利益交換。
  • 歐盟的制裁在中國企業出海的過程中也創造了機遇,因為歐盟的反補貼關稅正主動或被動地幫助中國車企更加清楚,基於自身不同的產品力,應發展哪些目標市場。
  • 作為一個核心切入口,我認為打造企業的品牌形象作為出海的第一個動作是十分重要的。
  • 值得一提的是,當進入難度較大的市場時,中國企業們可以考慮在價值鏈條上相互借力。
  • 智庫君:反補貼關稅能夠阻止中國汽車出海的步伐嗎?中國當下正在出海的車企因此會受到多大的影響?

    鄭赟: 當下,中國車企在定位海外市場時,基本會以Global South(全球南方)為主的國家作為核心市場,例如南美、東南亞、中東、北非等地區的國家。

    歐洲和北美則略有不同。中國車企在北美地區觀望的情緒更濃,因此該地區的動作相對更滯後一些。歐洲方面,中國車企更多傾向於借助原有的資源稟賦,例如MG(名爵)在歐洲市場的品牌力,以及領克借助沃爾沃在歐洲原有的銷售模式、網絡以及融資租賃等新的經營形式。

    目前,歐洲的整體形勢對於中國汽車出口的確存在負面因素,但遠不能使中國主機廠放棄出海的計劃。對中國主機廠來說,面對國內相對低速且穩定增長的大背景,應該嘗試在海外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盡管中國車企在海外市場整體的份額較少,但是隨著整個新能源、智能電動概念的推廣,中國企業有信心進一步拓展更多的海外市場。

    除此以外,我認為歐洲政策仍然有動態演變的可能。其實歐洲內部的聲音也各有不同,例如德國、意大利和荷蘭的觀點就有比較大的分歧。此外,土耳其此前宣布對中國車企征收40%的關稅,但經過商討後,政府表示如果到本地來建工廠將僅征收10%的稅收。

    智庫君:德國車企本應因中國汽車出口歐洲,影響其市場而支持反補貼關稅。然而,德國企業不但不主張反補貼關稅,還支持中國汽車進口。您認為,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麽?又說明了什麽問題?

    鄭赟: 汽車市場是一個全球行業,其背後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行業格局。

    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國培養出了一套完整的供應鏈和優秀的生產能力,全球的汽車工業也因此對中國產生了一定的依賴。此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單一體量市場,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無論德企還是日企都希望在中國擁有一個較為穩定的市場份額。

    另外,外企在中國市場發展的不斷深入,二者已經形成了嚴密繫結的利益鏈條。在中國動作振幅較大的企業,例如奔馳、寶馬、奧迪、以及大眾體系旗下的一些豪華品牌,中國市場對這些車企來說已經成為利潤和收入的重要支柱,此外,還包括大量德系的供應商集團,在中國與地方國有企業交叉持股的供應商企業等。

    在智能電動化方面的發展,德企也意識到反應相對較慢,並希望在中國市場拓寬技術路線。例如,大眾在中國成立第二總部,基於中國市場擴大在智能網聯方面的研發。

    對德國來說,基於本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利益,政府希望能夠保持中立的態度,甚至相對支持競爭,以此為中國市場的德資企業形成保護,或者形成一定的利益交換。

    智庫君:中國車企應該如何看待此次歐盟的反補貼關稅?您認為,這對於中國車企的全球化戰略是挑戰還是機遇?

    鄭赟: 我認為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目前,歐盟、美國等發達市場對中國企業保持著慎重謹慎的對待,這正是對於中國整車產品的認可。值得註意的是,整個出海過程中,類似於反補貼關稅的挑戰其實是可以被預期的。因為每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會為本國企業在一定程度提供政策保護。

    放眼全球,世界正處於「中美超巨」的格局中。無論從政治體還是經濟體來看,歐盟既希望扮演好一個「蹺蹺板」的角色,又需要考慮到歐盟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歐盟作為整體需要考慮到其下屬的成員國,由於每個國家基於不同的經濟發展狀況,產生的利益訴求也不同。

    歐盟的制裁在中國企業出海的過程中也創造了機遇,因為歐盟的反補貼關稅正主動或被動地幫助中國車企更加清楚,基於自身不同的產品力,應發展哪些目標市場。目前,中國市場上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家車企具有全球市場同步滲透的能力,大多數車企可以在此時更加聚焦於特定市場。

    以「全球南方」為主的國家和地區,在意識到中國汽車產品能夠在歐盟發達市場上得到重視,對於中國車企產品的知曉度也有巨有較大幫助。這也應該被看作一個潛在的機遇,但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企業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訊。

    因此,我認為基於中國車企競爭力的優勢,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當下全球化過程中,顯得更加重要。

    智庫君:中國車企應如何從歐洲眼中「有威脅的敵人」變成「優秀的合作夥伴」?有沒有什麽可以借鑒和學習的汽車企業?

    鄭赟: 值得註意的是,豐田或現代在拓展海外市場時,存在一些可遇不可求的時機,例如豐田進入美國時正值經濟危機,使得豐田部份產品特效能夠幫助其快速開啟局面。

    排除時機問題,作為一個核心切入口,我認為打造企業的品牌形象作為出海的第一個動作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中國汽車品牌端在海外市場還沒有完全滲透,因此對於很多國外消費者來說還沒有辦法做精準區分。借此機會,中國車企要對整集體出海過程中中國品牌的形象有把握,防止積累過多的負面品牌資產。

    出海企業在品牌端建立起一個比較清晰的中國品牌形象,其中還包括整個產業鏈條上的綜合能力,其能力需要匹配目標群體的預期。

    另外,車企們要做好本地化融合。不論是在價值鏈上的二級供應商、一級供應商和當地供應鏈體系的融合,還是在生產端從直接的CBU(整車模式出口),到CKD(全散件模式出口)或者SKD(半散件模式出口),然後再到本土的落地生產,這都是出海過程中所需的步驟。

    值得一提的是,當進入難度較大的市場時,中國企業們可以考慮在價值鏈條上相互借力。比如,當企業需要在本地建立起20萬產能的整裝廠時,可以嘗試兩家或多家在資源上實作共享,以減輕環境阻力帶來的影響。

    往期連結:

    智庫說|張君毅:歐盟反補貼關稅只是開始,中國車企應結束盲目競爭

    智庫說|劉小稚:上汽,被趕超只是時間問題?

    智庫說|張君毅:上汽換帥,止血以穩固,變革以發展

    智庫說|安慶衡+左延安:員工收入和供應鏈不能「卷」

    智庫說 | 付於武:再不糾正「卷」就會扭曲整個產業的價值觀!

    智庫說 | 再出發,夾縫中的領克需要被看見!

    智庫說 | 沈進軍:驅散內卷陰霾,反不正當競爭法應發揮作用!

    智庫說 | 吳松泉:妥善處理廢舊動力電池意義重大且緊迫

    智庫說 | 董揚:內卷嚴重,政府應該管控市場競爭規則

    智庫說|鄭赟:面對「內卷」,中國車企需要全球視野

    智庫說|何侖:不要讓電車長成巨嬰!

    智庫說 | 何侖+鐘師:面對內卷,車企底氣各不相同

    智庫說 | 張君毅:上汽固態電池不是噱頭,「整零合作」是大勢所趨

    智庫說 | 原誠寅:全固態電池產業化,需要回答三個問題!

    梅松林論車 | 比亞迪、吉利熱效率之爭,利遠大於弊!

    智庫說 | 左延安:過度競爭在侵蝕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

    智庫說 | 何侖:安全和質素,刺破電車泡沫的關鍵一針?

    智庫說 | 吳松泉:中國汽車出口快速增長不可忽視的五大問題

    智庫說 | 致魏建軍,初心、聚焦、放權!

    智庫說 | 長城,到底怎麽了?

    智庫說 | 何侖:駕駛輔助,別一天到晚瞎忽悠

    智庫說樂道 | 劉小稚:不要陷入多品牌的泥潭,通用是前車之鑒

    智庫說 | 朱西產+鐘師:上汽奧迪,新階段與新挑戰

    智庫說樂道 | 張君毅:多品牌是手段,正道是做強品牌!

    梅松林論車|零跑「新合資模式」出海,有利有弊、先易後難!

    智庫說 | 乘用車亂象不應在商用車重演

    智庫說 | 付於武:車圈「飯圈化」,應引導公眾關註「含金量」更高課題

    智庫說 | 對比:中美汽車在對方的存在感相差幾何?

    智庫說 | 何侖:北京車展,同質化內卷到底有多可怕?

    智庫說 | 安慶衡:反思北京車展,下個十年誰能走下去?

    智庫說 | 董揚:液態和固態電池將長期並存

    智庫說 | 日系車企聯手中國大廠背後說明什麽?

    梅松林論車 | 理想,洗掉狂妄的浮躁氣

    智庫說 | 吳松泉:新能源快速替代燃油車背後的三大風險

    智庫說 | 董揚:從小米造車到北京汽車工業的思考

    智庫說 | 梅松林:中德汽車有必要在全球範圍內加大戰略合作

    智庫說 | 金偉華:內卷無意義、雷軍的使命更厚重!

    小米造車啟示錄 | 梅松林:小米是一個相對均衡的六面戰士

    小米造車啟示錄 | 劉小稚:固定打法擊穿盈虧平衡點!

    智庫說 | 吳松泉:便利汽車消費,還有哪些「堵點卡點」?

    智庫說 | 張君毅:使用者和生態也是「雙刃劍」

    智庫說 | 眾擎資本管理合夥人余寧:小米汽車最大的優勢是雷軍

    智庫說 | 劉小稚:小米汽車最大的劣勢在制造端

    智庫說 | 梅松林:小米汽車不太可能一擊就中

    智庫說 | 何侖:「電動車孤島」關鍵是怎麽個「孤」法

    智庫說 | 崔東樹:新能源價格戰對消費者購車促進分析

    智庫說 | 吳松泉:中國汽車出海需要直面五大差距

    智庫說 | 梅松林:卓越的創業者在爭議中自我突破

    智庫說 | 安慶衡:MEGA遭遇網暴不代表理想不行了

    智庫說 | 鐘師:中國市場變成「電動車孤島」的邏輯是成立的

    智庫說 | 左延安:避免惡性競爭不斷升級,以至在國際競爭中後勁乏力

    化的品牌

    智庫說 | 從華晨寶馬成立二十年,看中國汽車合資的過去與未來

    智庫說|趙福全:汽車供應鏈管理理論需要重構!

    智庫說 | 沈進軍讀新政:十四年打通所有堵點,中國二手車市場會迎來大爆發

    智庫說 | 對話安聰慧:極氪如何突圍?

    智庫說 | 安慶衡:碳達峰目標為結束汽車業粗放式發展設定了時間表

    智庫說|六大維度看透小米造車

    智庫說 | 「十四五」汽車稅收改革至關重要

    智庫說丨三論自主品牌二次沖高:中國汽車在疫情洗禮下悄然質變

    智庫說 |自主品牌二次沖高:特斯拉無人可以復制

    智庫說 | 自主品牌二次沖高:風口雖至,警惕盲目跟風

    智庫說|羅蘭貝格鄭赟:現階段自動駕駛談盈利是偽命題

    智庫說|新能源汽車「鐵三角」,座標中國合肥!

    智庫說救市 | 付於武:給限購松綁,需要城市交通管理升級

    智庫說救市|安慶衡:放開限購可以分為六個層次

    智庫說|羅蘭貝格鄭赟:蔚來「補短板」的難度位元斯拉更小

    智庫說|王秉剛:給補貼退坡後的中國電動車十個建議

    智庫說丨安慶衡:對中國電動汽車發展應充滿信心

    智庫說 | 沈進軍:汽車存量市場時代,需提高置換率拉動新車銷售

    附:中國汽車三十人智庫專家成員(排名不分先後)

    付於武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

    王秉剛 國家電動乘用車技術創新聯盟技術委員會主任

    安慶衡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原北汽集團董事長

    左延安 前江淮汽車董事長

    趙福全 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

    董 揚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中國電動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聯席理事長、德載厚資本董事長

    沈進軍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

    趙 英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陳玉東 博世集團董事會中國事務顧問、資深汽車專家

    林 雷 大鉦資本合夥人、董事總經理

    梅松林 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

    何 侖 網通社汽車研究院院長

    鐘 師 資深汽車媒體人

    張君毅 奧緯咨詢董事合夥人、亞太區汽車與工業品業務負責人

    劉小稚 亞仕龍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徐向陽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國家乘用車自動變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蔡 蔚 教育部汽車電子驅動控制與系統整合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哈爾濱理工大學頭雁教授、精進電動創始人

    吳松泉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資深首席專家

    施雪松 騰訊車聯副總裁、南京隼眼電子科技有限公司CEO

    顧劍民 法雷奧集團中國區CTO

    崔東樹 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

    鄭 赟 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全球高級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