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瑰宝学无止境让我们静下心来边学习边欣赏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代]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如诗题所示,这是一首回应白居易的答诗。诗中阐述了自己的老年观,认为人到老年既有诸多不利的一面,但也有诸多有利的一面,应树立正确的老年观,从嗟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
结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后人赞赏,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唐文宗开成元年,也就是公元836年,64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此时的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
两人同龄,都患有足疾和眼疾等老年病。对于老病,白居易有时通达,有时感伤。
在一次感伤之余,他写给刘禹锡一首【咏老赠梦得】诗,表达了对衰老的悲观情绪: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刘禹锡便写了这首【酬乐天咏老见示】作为酬答。
「酬乐天」即作诗酬答白居易。「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下面我们逐句进行学习与欣赏。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一二句说,谁都会对衰老感到焦虑,人老了没人会怜惜。
「顾」指考虑,焦虑。诗人说,「顾老」是人之常情,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思索衰老这个问题,并为此感到忧虑。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三四句讲述人们「顾老」的原因:因为衰老,身体逐渐消瘦,腰带频频缩减,头发日渐稀少,帽子因此固定不住,戴正了也会自己偏到一边去。
「带」是腰带。「冠」是帽子。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五六两句继续讲述「顾老」的原因:书卷被搁置一旁不看是因为眼睛已经老花,无奈之下爱惜眼睛而已。经常使用艾灸,是为了适应身体衰老的需要,因为随着年迈力衰,有诸多的病痛缠身。
「废书」指丢下书本不再阅读。「灸」指艾灸,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随年」即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七八两句说,年纪大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交往结识的人也多,因而他们懂得的事理也多,阅历也丰富。
「谙ān」是熟悉,懂得。「阅」是经历。
「阅人如阅川」是说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此句从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化出。
诗人认为,老的确有体衰多病的短处,但更有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的长处。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这两句是诗人对白居易的劝慰:仔细想想,老了也算是一件幸运的事,你只要放下焦虑,克服对衰老的恐惧,就会心情开朗畅快起来。
「下此」指放下顾虑,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态。「下」是攻下,相当于「解决」。「此」指「顾老」,即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翛xiāo然」形容无拘无束、心情畅快的样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最后这两句是点睛之笔,意境深远优美,极为精辟警策,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桑榆」指桑树与榆树。夕阳将落时,最后的余晖洒在桑榆树端,因以指日落处,借指日暮、傍晚,也常用来比喻晚年、垂老之年。「霞」指晚霞。
这两句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桑榆的树梢上,就觉得时间已经晚了,其实作为晚霞,它依然能够映红天空。
诗人以此来宽慰和鼓励好友白居易,我们虽然年纪老了,但依然能够创造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作用。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继续。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