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压力太大时,只想「躺平」?这其实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

2025-01-21女人

有一种工伤,尤其是到了年末,叫「工作干不完」:见不完的客户、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稿子、加不完的班……根本干不完!要问公鸡为什么天还没亮就开始打鸣?它肯定是在为社畜一睁眼就有没完没了的工作尖叫!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一浪接一浪的压力传来,一开始我们还会左遮右挡勉力支撑,可如果压力累积到让我们喘不过气,我们往往会当场「躺平」,失去动力。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一二。

「解脱快感」缺失

先来讲讲我们为什么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仍然会坚持。

首先,在「吃苦」与「享乐」的天平上,大多数人倾向后者。 几十年前,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弗洛伊德提出了「快乐原则」,强调快乐是人类行为驱动力的核心。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这个观点。很多研究都发现,大脑中的奖赏系统能对愉悦体验产生积极响应,释放如多巴胺、催产素等神经递质,激励我们重复带来快乐的行为。

然而,人们仍时常选择「吃苦」,甘愿为了长远目标暂时舍弃眼前的享乐。这是因为,「苦尽甘来」中的「甘」能带来超越直接享乐的快乐体验——「解脱快感」。「解脱快感」 (relief) 是经历痛苦或压力结束后产生的如释重负的心理体验。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的研究揭示了「解脱快感」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抑郁韧性机制,在大脑奖赏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大脑的奖赏系统在调节情感和生理行为中至关重要。在长期压力下,负责编码奖赏反应的多巴胺神经元活动会持续抑制。然而,一旦压力缓解,多巴胺系统会重新激活,触发解压后的愉悦感。

胡海岚教授发表在【神经元】 (Neuron) 杂志上的研究发现,实验小鼠从不适环境中解脱时,大脑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神经元会异常活跃,这种活跃状态可持续长达 5 分钟,远超因直接奖励而引发的短暂活跃。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两类多巴胺神经元亚群在编码解脱快感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第一类亚群持续激活 9 分钟,像是给快乐上了个加时保险;第二类亚群虽然只短暂激活 6 秒,却能快速给我们打出「别绝望,有好事」的信号。

可见,当我们从困境中挣脱时,压力缓解带来的奖赏效应不仅让我们体验到快乐,还能增强心理韧性,为下一次「吃苦」做好准备,更坚定「吃苦」的决心。

然而, 在「工作干不完」的困境里,我们「苦」吃了不少,「甘」却一直没来。 迟迟体验不到的「解脱快感」,就像悬在驴头顶的胡萝卜,迟早风干腐朽。还谈什么努力,讲什么吃苦,追什么目标,一切都变得苍白无力,躺平算了。

「想要系统」削弱

「喜欢」和「想要」是两种不同的驱动力。我们可能喜欢工作,但不想上班;例如,一位插画师喜欢画插画,但不喜欢和客户对接需求。我们也可能喜欢单身,但想要结婚,例如有房有车的单身女性享受自由,但又受到亲朋好友催婚的压力。

「喜欢」源于我们对特定活动的内在享受与满足,来自大脑奖励系统中「快乐分子」的释放。当我们品尝美食、欣赏音乐或进行愉悦的运动时,那份由衷的喜悦正是「喜欢」的体现。

「想要」则表现为对奖励的追求与渴望,受到多巴胺系统的调控。多巴胺帮助我们捕捉奖励信号,并激励我们前行,以获取更多奖赏。无论是职业晋升、爱情追求还是个人目标的实现,都是「想要」驱动下不懈努力的结果。

在正常情况下,「喜欢」和「想要」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光有「喜欢」没有「想要」,我们就不会主动去做;例如,我喜欢买书,但没有想要翻开的动力,买了就当看了,书只能尘封在书柜上。光有「想要」没有「喜欢」,过程失去乐趣;即便目标达成,内心的空洞也难以填补。

「苦尽甘来」的哲理揭示了「喜欢」与「想要」之间的动态平衡如何激励和驱动我们「吃苦」。「甘」代表愉悦体验,是对正向行为的回馈,是我们「喜欢」的;而「苦」中的坚持,则源自对「甘」的期待和渴望,即「想要」的力量。它赋予我们坚持和勇气,抗住「甘」到来之前的磨难。

密歇根大学教授肯特·贝里奇的研究揭示了这一机制:大脑奖励系统的核心结构伏隔核不仅控制「想要」的动机,还掌管对立面「逃离」的冲动。换言之,伏隔核的一端负责产生欲望,另一端则产生恐惧。在持续压力下,恐惧的区域扩张,追求欲望的区域缩小;相反,在轻松环境中,追求欲望的区域扩大,恐惧则减少。 因此,如果缺乏喘息的空间,我们的「想要」动力将在重压下逐渐消磨,陷入无奈的躺平状态。

「躺平」是为了奋起!

过度的压力与无尽的工作不仅剥夺了我们的「解脱快感」,还削弱了「想要」的动力,最终导致大脑奖励系统失衡与自我保护性的「逃离」反应。正如电量耗尽的手机自动进入省电模式,我们的大脑在面临极端压力时,也会采取逃避或减少努力的策略,以期恢复内在的平衡与安宁。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在此背景下,「躺平」现象可以被视为大脑保护自身免受进一步伤害的自然反应。重要的是要理解, 「躺平」并非等同于摆烂或放弃,而是一种策略性的调整与能量的蓄积。

而说起躺平「姿势」,网络上传播最广热度最高的大多是辞职追求全新生活,要么就是混吃等炒对工作失去热情。但这恐怕不是咱们普通人的常态,大部分人的「躺平」并非真正的放弃,而是秉持着「一不要受气,二不要太累」的原则,努力工作但拒绝加班,投入生活但拒绝内耗。

这种「躺平」是在为工作与生活设定健康的界限,是手动为自己创造「解脱」的空间,让大脑的「想要系统」有机会重新蓄能。 通过短暂的「躺平」,人们有机会重新审视生活,找回被忙碌和压力掩盖的「解脱快感」。

结语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并不一定意味着缺乏恒心或毅力。这种间歇性的工作方式,何尝不是获得「解脱快感」和维持「想要系统」的有效策略。在紧张与松弛之间找到平衡,不仅能让我们从持续压力中解脱出来,享受难得的轻松与愉悦,还能在此过程中重新点燃对工作的热情,为「想要系统」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列纳德·蒙洛迪诺.情绪:影响正确决策的变量.北京:中译出版社.2022.

[2]Yiyan Dong, Yifei Li, Xinkuan Xiang, et al. Stress relief as a natural resilience mechanism against depression-like behaviors. Cell,2023. DOI: 10.1016/j.neuron.2023.09.004

[3]Zheng, X., Jing, C., Liu, Y., & Zhang, Y.-Y. (2023). Why are people ‘Lying Flat’? Personal relative deprivation suppresses self-improvement motiv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2, 938–948.

策划制作

作者丨 苏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审核丨 杨小洋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策划丨丁崝

责编丨丁崝

审校丨徐来、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