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孩子为什么会抑郁」孩子得抑郁症:生病的孩子都有个生病的家!

2024-10-16女人

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是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的「良药」。

去年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官网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 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这个提议一出来,就上了微博热搜,很多网友评论说:很好,早就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了。

但也有很多网友担心说:

如果查出来,所有老师和同学都知道了,岂不是会受到歧视,岂不是会加重孩子的病情?

据世卫组织的统计,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中国占1亿多,患病率为6.1%,意思是100个人中有6个人会患抑郁症。

目前,抑郁症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但是,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治疗,说明有90%的患者隐瞒病情,或者没有寻求专业协助。

而且,近年来抑郁症有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在8~16岁的中小学生中,抑郁症的检出率为34.57%。

可见,比起全面检测抑郁症这件事情,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应该正视抑郁症群体,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误解,更好的去接纳和帮助他们。

否则,这样的检测,不仅不会改善抑郁患者的状态,还可能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孩子不该是父母弥补遗憾的工具

「我知道我应该恨我妈妈,但恨不起来。我变成现在的样子,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因为她。」

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女孩说:

我从小跟着母亲在美国长大,回国后就读于北京最好的中学之一,成绩保持在年级前20名,在同学们眼里是一个完美人设。

然而,因为母亲,我没有了童年。

她是名校的博士后,踌躇满志却有很多遗憾,于是,我就成了她消除遗憾的工具。

我生病后,妈妈无坚不摧的权威形象被她自己亲手毁掉了,变得无所适从。

我很自责,恐惧,也有一丝丝的欣喜。

休学在家的日子,家中钢琴再无声响,这是我对母亲最直接的反叛。

因为弹钢琴,是母亲安在我身上的「高尚志趣」。

为人父母的尺度,是需要精准拿捏的话题。答案,或许就在每一位孩子心中。

抑郁后,有位孩子的妈妈问她需要什么帮助,孩子总说: 希望你做自己。

什么是「做自己」?

孩子给出的答案是:

不要再做那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家长,也不要再做那个因为孩子病了就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做一个最真实的成年人。

然而,生活中那些掌控欲强的权威家长,怎么可能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呢?

有网友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去复诊时正好在看书。

医生看见了便表扬她「真用功。」

谁知孩子妈妈一听,立刻泼凉水:「用功,假用功。」

医生急得跳脚:辛辛苦苦修修补补把孩子的心理问题救回来了,家长一句话,前功尽弃。

有位博主指出有抑郁症孩子的病态父母:

嘴里永远在用最恶毒的话摧毁他,然后又问,你为什么不听话?

源自微博用户@愁容骑士典当记

「家长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就是因为这愚蠢的‘教育’,把孩子的自信一点一点消耗掉,磨灭掉,每天每天被否定着。」

评论区里,大家纷纷晒出了年少时父母经常说的话,句句扎心,总结起来无非就是:

「你能干什么?你什么也不行 」

「不能夸你,要谦虚 」

「心理承受力太低才会得病,平时多管教多说几句,遇事就不会那么脆弱了」

很难得知这些话,到底对孩子抑郁有多大影响,但是在很多孩子的心中却是想起来就会泪流满面的刺激点。

还有个孩子抑郁后,母亲一直陪着他去治疗。

她对母亲的负面情绪也在一点点消退,因为她看到了强势的母亲逐渐变得柔软。

她说: 我想或许我自己很难一下子变好,我只希望我的家庭关系能够变好。

心理老师把这句话告诉了孩子的父母。

那位强势的妈妈流泪说:

「女儿病后,我常常对她冷暴力,或者以出差工作忙的名义当逃兵。

其实是我不敢面对她,即使知道她需要我……」

我们都知道父母对孩子更多的是爱,但是不可否认,很多爱也会对孩子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所以说,父母和孩子沟通,千万不要评价和责备,更多的是耐心的倾听,做一个值得信任的陪伴者。

有个网友说: 抑郁症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他们抑郁的父母却不自知。

只有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心理疾病面前,父母的期待才会放下,最终剩下—— 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早点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等到悲剧发生才被迫改变。

孩子不是叛逆,而是病了

相较于成年人,青少年的抑郁症更不容易被发现。

因为孩子们抑郁时的表现大多是 无心学习、沉迷游戏、脾气暴躁,懒惰等 ,很多家长以为这些是叛逆。

而且,青春期孩子本来心理不稳定,疏解情绪的途径也不够理性,加上学习压力大,也会诱发抑郁症。

因此,如果不了解抑郁症,大部分父母和旁人不经意间的一些评价,都会妨碍孩子的就医和治疗。

就像很多抑郁症患者留言说:

我父母当着心理医生的面说,就是觉得我不懂事,就是作,矫情,没啥大不了的。

然后开始劝我说:要适应社会,这都是为你好。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开心点。

还有的父母认为,抑郁症就是闲的,想太多,性格内向。

有的家长会说:现在这些孩子也太经不起打击了,我们当年只要有个馒头就没不高兴的时候。

就像有个孩子说:一说到自己抑郁,父母朋友都会说我看你平时都挺开心的啊!哪里有这些事情啊,你想多了吧。

于是我:嗯嗯,我是装的、我开玩笑呢。可是一个人呆着的时候心里无可排解的压抑和掉不完的眼泪是真实存在的!

然而,没有患过抑郁症的人永远都不知道他们的感受。

有个描述说, 抑郁患者的眼中没有色彩,没有表情,像是被一种莫名的负面情绪带着走,对身边的一切失去兴趣,感受不到快乐,无缘无故地想哭。

一切的描述都表明:这不是他们主观上努力笑笑就能好起来的。

甚至有些人表面上笑的很开心,实际上可能抑郁的很严重。

比如,微笑型抑郁,指内心是抑郁压抑痛苦的,但是看起来却是开心阳光,笑容满面的,非常热情。

疼痛性抑郁则是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身体不舒服,同时出现多个部位的疼痛,身体不适,往往是情绪的问题。

我们最常见的是激越性抑郁,表现出来是 情绪激动,烦躁,发脾气。

如果有情绪低落,兴趣减低,精力和行为减少的症状超过2周,就需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是不会像新闻中报道的动不动自杀和自残的,这部分大概占到30%,所以家长千万不要绝望,觉得孩子抑郁了一切都完了。

但也不能轻视,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

而且,这个过程中父母最重要的是给孩子积极的信号,相信和看到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盯着孩子的问题,唉声叹气。

现实中,大部分抑郁患者都会积极的去自我学习,努力走出来。

在某种意义上,家庭所给予的最好帮助,或许仅仅是「陪伴者」的角色,不评价,不说教,只是倾听和支持。

这个时候,我们旁人能做到的就是,不要歧视,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积极情绪的影响。

父母真正的爱 是让孩子做自己

抑郁症患者有个典型的口头禅,就是:我不想做,没兴趣!

这句话,说出了大部分孩子抑郁的关键原因: 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兴趣。

有个孩子,从小成绩优秀,是别人眼中的天才学霸。

用他自己的话说,高中前基本不用怎么学,就能轻松考到95分以上。

在小学连跳了两级,从中学开始,被推荐参加各种竞赛,每一次,他几乎都是载誉而归,成为学校神童般的存在。

高考时,他顺利考上北京大学,然而,开学后他却变得越来越不快乐,甚至沉浸于一个终极问题,无心学习—— 人到底为什么活着?

为未来能有个好工作赚很多钱而活?为父母的面子而活?

抑或,为自己而活?但自己又为什么而活呢?

这样想了一学期,他患上了抑郁症,消极沉闷,易怒暴躁,不去上课,整天待在宿舍里。

甚至在一个假期,他告诉父母想退学,结果发生激烈冲突,差点一气之下跳进老家附近的一个湖里。

「很多人都劝我,你要坚强啊,你多幸运啊,从小都这么优秀,千万不要想不开啊。」

这样的劝说,不仅没有帮助,反而让他更加崩溃。

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心理医生,医生淡淡地问他:「你喜欢什么呢?画画?写作?弹琴?做饭?跳舞?体育?喜欢什么,就去试试呗!」

他忽然记起,四年级之前,自己一直都喜欢画画,而且画得不错。

后来,为了迎战考试和竞赛,父母不让画,他也就放弃了。

他边治疗,边在医生的建议下,重拾画笔。

他画了一幅又一幅,都不太好,但是,当他投入画中,和笔下的花草虫鱼、山水人物开始对话时,他感觉自己好像活过来了。

「人只有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才会觉得自己还活着。」

他说,击败人生困境的,是正在做着的喜欢的事情里,找到 一个自己。

原来最终给一个人希望的,不是天才的光环,不是名校的傍身,不是外界的称赞,而是他找到内心的热望,一步步走向一条成为自己的路。

孩子的兴趣宜疏不宜堵,孩子的价值宜夸不 损,孩子的感受宜倾听不宜评价,这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课。

去年高考,一位名为赵启琛的黑马考生走红网络,原因很简单:

高中里,他常年是全班倒数第一,结果却以705分考入清华,让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出乎意料。

当学渣的那段时间,他一度压力大到失眠,甚至用「走读」逃避学业带来的压力。

怎么熬过来的呢?

除了潜心苦读,赵启琛还有伟大的后盾:

「父母从来没有责骂我、给我压力,在我迷茫失落的时候,他们总是不断鼓励我,给了我信心。」

赵妈妈说:

「他考砸了,就找我发发牢骚,我就安慰他,给他拥抱。

我也没别的办法,就这样一直宽慰、一直宽慰,一天天就过去了 。」

赵启琛近照

正如教育家史宾塞所说:

「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

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

或许,创造奇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信任,鼓励和安慰,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如果孩子生病了,最需要支持和安慰的是我们父母!

因为,生病的孩子都有个生病的家,唯有父母用时间与爱,才能根治孩子的心理创伤。

我们只有更多了解抑郁症,才会减少对孩子的误解和误伤,提前预防,培养出心理健康,有动力做自己的孩子。

守仁心学苑,源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西方教育科学,开创【东方心教育系统】【本原家庭心疗愈系统】,从父母和孩子两个维度出发,先开启父母成长系统,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和孩子沟通互动、引导孩子,再带动孩子成长,形成联动效应,通过守仁心学苑专业的心理疗愈模式帮助孩子从根源上做调整。

守仁心学苑——生命成长与家庭幸福的建设专家,致良知为本、精专业立身、尽智慧助人,已帮助数以万计的父母教子成功、家庭幸福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