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在一个深秋午后,年迈的智明坐在寺院的藏经阁里,神情焦虑。
他已经读了三十年【金刚经】,背得滚瓜烂熟,却总觉得隔着一层薄纱,看不清经中真意。
这一天,一位游方僧人的到访,彻底改变了他对【金刚经】的理解,也让他多年的困惑终于得到了解答。
金秋时节,万木染黄。
藏经阁古朴的木质建筑被秋阳镀上了一层金色。
阁内,智明正在专注地翻阅【金刚经】。
案头的经书早已翻得发黄,书页边缘磨损,上面还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这些年来的批注和心得。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智明轻声念着经文,眉头却越皱越深。
虽然已经诵读了三十年,但这些文字背后的深意却始终让他困惑。
为什么说一切都如梦幻?
眼前的桌子、经书,分明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啊。
这种实有与经文所说的虚幻,如何能够调和?
正当他陷入深思,一阵轻缓的脚步声传来。
抬头望去,只见一位面容清瘦、神情澄澈的僧人站在门口,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 这位师父看经文看得这么入神啊? "
智明连忙起身行礼: " 阿弥陀佛,不知师父从何处来? "
" 贫僧从雪山而来,一路游方至此。 " 僧人步入藏经阁,目光落在案头的经书上, " 看施主面有困惑,可是经文难懂? "
智明不禁叹了口气:
"
实在惭愧。我读了三十年【金刚经】,可总觉得理解不深。经文说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我却始终不明白,心究竟要住在哪里?又该生在何处?每每想到这里,就觉得迷茫。
"
游方僧人微微一笑,走到窗前。
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投射进来,在地上形成一片斑驳的光影。
他望着窗外飘落的红叶,又回头看了看案上的经书: " 施主不必着急。【金刚经】虽有五千多字,但其核心精要不过四句话。若能明白这四句,就等于明白了全经的真义。 "
智明一听这话,顿时来了兴趣: " 请师父指点。 "
" 我且先问你, " 游方僧人指着窗外随风飘落的枫叶, " 你觉得那片红叶是真的吗? "
智明看着那片色彩艳丽的枫叶,想起经中所说,
迟疑地答道: " 经上说一切如梦幻泡影,所以应该是假的吧? "
" 那你现在亲眼所见的,是在看假叶子? "
" 这 ..." 智明语塞了。
叶子分明在眼前飘落,色彩鲜艳,触手可及,怎么能说是假的?
但 若说是真的,又似乎违背了经文的教导。
这个简单的问题,却让他陷入了两难。
游方僧人见状,嘴角露出了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 看来你已经遇到了理解【金刚经】的第一个关键问题。现在,我说第一句话,你且仔细听来。 "
智明连忙正襟危坐,生怕漏掉一个字。
此时的他,就像一个干涸的海绵,急切地想要吸收每一滴智慧的甘露。
僧人缓缓道来: " 眼前事物,不真不假。 "
这句话仿佛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智明心中的迷雾。
是啊,为什么非要把事物分成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