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在【少年说】中喊话,希望妈妈不要再「逼」他做家务的男孩,居然被保送到清华大学。
那时候不理解,觉得这位妈妈有些「苛刻」,孩子学业那么繁重,怎么还能「逼」着他做家务呢?
直到他被保送到最好的学校,才突然理解他妈妈的「苛刻」。原来,有一种爱叫做「为计长远」。
劳动,才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在要不要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这件事上,父母们的态度大相径庭。
时至今日, 还是有一部分父母觉得: 孩子年龄那么小,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每天作业都写不完,哪里有时间做家务啊?
不否认,现在的学习压力确实很大,可做家务又能耽误多少时间呢?顺手收一下碗筷,或者顺手洗一下内衣袜子,十分钟都能轻松搞定。
【少年说】中的那位少年,他从小被妈妈「逼」着做家务,不是照样学业有成吗?而且还收到了多个名校的通知书。
只能说,家庭劳动和学习之间,没有什么因果关系。
反倒是觉得,经常做家庭劳动的孩子,他们的能力一定不会太差。
多参与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而且还能为他们的未来赋能,变得坚韧不拔。
通过参与劳动,孩子会慢慢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为家庭的和谐、整洁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形之中,孩子也会慢慢养成责任感,对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有责任感的人,他们的成绩和事业,都不会太差。
重点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也慢慢变得独立。他们知道,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自己完成,无需假借他人之手。
劳动也让孩子亲身体验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们在劳动之后,也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最重要的是,从小参与劳动的孩子,他们都不会变成「白眼狼」。反倒是更能体会父母的不容易,从小就学会感恩。
舍得放手,让劳动成为习惯
男孩也好,女孩也罢,参与劳动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做多少家务活。
而是希望孩子养成动手的习惯,将来在没有父母保护的地方,也能自给自足照顾好自己。所以说,父母要舍得放手,给孩子更多机会参与劳动。
当然,想要让孩子把劳动成为一种习惯,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毕竟,大部分孩子都不喜欢劳动。
1、设定合理任务,逐步升级
劳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逐步升级才可以。
幼儿园阶段,孩子只需要整理自己的衣服、玩具;小学阶段,可以参与到简单的家务中,像洗碗、扫地。
等到孩子再大一些,就可以不断解锁新的劳动项目。一定要牢记:劳动要从易到难,孩子才愿意坚持下去。
2、建立奖励机制,激发积极性
有些孩子一开始做家务很积极,可是做了两三次孩子之后,就明显打退堂鼓。
这个时候,为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父母要合理的设置一些奖励机制,这样孩子才能更有动力,也算是对他们努力后的认可。
至于奖励的内容,只要按照孩子的喜好设置就不会出错。外出游玩的机会、购买玩具零食,亦或者是多看十分钟电视,都可以。
3、培养劳动意识,融入日常生活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主动劳动呢?最好的八法,就是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
日常生活中, 要让孩子知道: 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额外的负担。就像一日三餐一样,劳动也需要定时定期去做。
推荐大家都设置一个家庭值日表,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负责家务,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又能让他们学会遵循固定,更好地管理自己。
4、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想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那父母得要先成为这样的人。
作为孩子的模仿对象,父母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真的会在无形中影响他们。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养成积极劳动的习惯。
说得多不如做得多,父母若是能积极的展现出勤劳、负责的一面,那养大的孩子一定会被影响,也成为勤劳的人。
写在最后: 舍得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中,看似是在「使唤」他们,实则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因为这份礼物,提升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