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规规整整小圆头是每个宝爸宝妈们都梦寐以求的完美头型。但是,有一部分宝宝出生后却让人意外,圆圆的小脑瓜上突起了大小不一的肿块,有的长在头顶,像个「葫芦头」;有的又长在一侧,仿佛长出了「小犄角」。
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侯彰华指出,新生儿头部出现肿块的原因,通常是在母亲分娩过程中,宝宝的头部最先通过产道,由于产道的牵拉和挤压,头部是最容易受到机械性损伤的部位,其中产瘤和头颅血肿是宝宝头部肿块中最常见的类型。
葫芦头——产瘤
产瘤,又称为先锋头,顾名思义,它通常出现在宝宝头部最先露出的部分。这是由于分娩时产道的压力导致头皮组织细胞发生水肿和渗出。产瘤通常范围较广,可能跨越颅缝,没有明显的界限,外观上看起来像葫芦一样,按压后可见凹陷,触摸时没有明显的波动感。
小犄角——头颅血肿
宝宝在出生前,其凝血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因此血管在受到压迫等刺激后,可能会导致局部出血。有些宝宝体型较大,或者在分娩时使用了产钳、胎头吸引器等助产工具,这些都可能对头部造成较大压力,会导致头颅血肿。
新生儿头颅血肿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颅外产伤,发病率为1%~2%。
由于骨膜完整地包裹在颅骨外侧,血液聚集在单个颅骨的骨膜下,形成界限清晰、大小不一的局限性肿块,外观上看起来像是宝宝头顶长出了「犄角」。与产瘤不同,头颅血肿不会超过颅骨的骨缝,界限清晰,轻轻推动时可以感觉到明显的波动感。
宝宝出现头部肿块,家长该怎么做呢?
产瘤
稳心态:对于产瘤,父母们不必过于焦虑,宝宝肿胀的头皮通常在出生后几天内会自行消退,即使存在瘀斑瘀点,也通常在几周内缓解,无需特别治疗。
多观察:宝宝出生后,父母应仔细检查头部皮肤是否有破损和红肿,并记录产瘤大小的变化。
勤护理:部分产瘤可能伴随局部皮肤破损,在日常护理中需注意破损皮肤的清洁和消毒。
头颅血肿
判断大小。如果血肿范围较小,没有伴随其他并发症,通常在出生后2周-3个月内会逐渐缓慢吸收,父母无需特别处理;如果血肿大于5cm,宝宝可能无法完全自行吸收,需及时就医。
及时干预。如果宝宝出生一周后血肿仍大于5cm,父母应及时带孩子前往新生儿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血肿穿刺,去除血肿,恢复头皮的正常形态,并注意观察穿刺后血肿大小的变化,做好局部皮肤的护理。
预防黄疸。在血肿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引起黄疸升高,父母需注意监测黄疸,如黄疸明显升高应及时就医。
预防感染。少数情况下,血肿可能会并发感染,父母需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反应、体温及血肿部位的局部皮温,若宝宝突然出现发热、局部皮温升高、拒奶、哭闹不安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相信父母们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面对宝宝头上的小肿块将不再感到焦虑,也能更加熟练地照顾宝宝,希望这些小贴士能帮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通讯员 丁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