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当我试着给青春期儿子这些权力,他的叛逆、厌学都消失了!

2025-01-20女人

闺蜜最近跟我一通诉苦,吐槽她那个别扭的初一儿子:

「你不让他做一件事吧,他不舒服;你说‘要做就做吧’,他又不做了!」

原来,前段时间,儿子想参加一个机器人比赛,她担心会影响学习,就说过几个月再说。

儿子没参加成,心里一直不舒服,学习都没之前积极了。

朋友也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就专门给儿子报了下一次比赛,还给他买了之前最想要的新机器人,结果儿子现在又不去了。

「不去也行,但你别这个态度啊。上周末回来,什么话不说,把自己关房里,叫他吃饭也不吃。不管吧,又抱怨我们不关心他。

以前都好好的,现在怎么这么拧巴?你说是不是平时太娇惯他了!」

我安慰朋友,「不都说,‘孩子一到青春期,父母越活越憋屈’吗?正常的,想想我们十几岁那会儿,不也一样?」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进入「 形式运算阶段 」。他们发展出了抽象认知能力,开始将「我」作为抽象符号,代入人群中去考量。

他们会思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有什么价值,在世界中的位置;但同时,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又还模糊不清。

所以,才会一会儿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一会儿又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一会儿看全世界都是朋友,一会儿又突然感到众叛亲离……

面对青春期,我们做父母的惶恐、忧心、不知所措。

其实,对孩子来说,也一样。

他们内心,同样经历着震荡。

我们把这种「震荡」叫作「叛逆」,但心理学家说,用「叛逆」这个词,太负面了。

这是孩子确立「自主性」——自己做选择,自己为选择负责的能力——必经的过程,是一件好事!

青春期的「对抗」

来自未被划清的「权力」

前几天,刷到一个很火的视频,说你根本想象不到,现在的初高中生家长有多「卑微」:

「孩子从外面回来,家长问,冷不冷啊?孩子说,你自己去外面试试?咣,进自己房间了;

看孩子一直玩手机,家长胆怯地问,啥时候准备学习呀?孩子说,你就知道让我学习,逼死我算了;

家长问,作业写完了吗?孩子回怼,我不写完,你能替我写呀?

家长说,这个英语啊,就得多背……孩子说,你说得倒轻巧,你愿意你背去?

家长说,你早点休息啊,孩子瞪了家长一眼,然后家长就只好灰溜溜走开了……」

我们说,孩子发展「自主性」是好事,可放到实际生活中,却非常「磨人」。因为,青少年确立自主性的方式,常常是跟父母「对抗」。

相信每个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些事,你叫孩子做,他一动不动;你听说孩子不能管太紧,决定放放手,结果又迟迟不见他动起来,那个急呀!最后,又不得不开始「催吼」模式……

父母会想,我倒是尊重你的「自主性」,可你要自己把自己「管」好啊!

孩子的内心其实是:

「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你这么问我,是不相信我咯?什么都要你说,那我如果照做,岂不是更证明我什么都得听你的?

你怎么突然不催我了,是在试探我吗?我要是按你期待的做,多没面子?不行,再等等,看看你是不是真的信任我……」

这听上去很幼稚对不对?但却是很多孩子都在经历的一步。

心理学家李松蔚说,确立自主性,首先是划分「权力」边界,然后才是解决更具体的需求问题。

父母不停地询问、唠叨、讲道理,或者试探性的「民主」……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真正被信任、被尊重。

他们要先确认自己是否真的被认可,真的有「自己选」的权力,才会进一步思考:什么对我来说是好的?

哪怕这个过程中,会受委屈,会有冲突,会踩雷,哪怕最终又做出了跟父母一样的抉择,他们也要坚持「先拒绝、再拥抱」的过程。

这也是朋友儿子怎么那么拧巴,宁愿错过比赛,宁愿饿着肚子,也要和父母反着来的原因。

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是自己做决定的「权力」。

有了这种「权力」,他们才能解除「对抗」模式,才能更好地把精力集中到发展自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