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这个曾经似乎离我们有些遥远的疾病,如今却像一个不速之客,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4亿,差不多每10个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这不禁让人想问,糖尿病为何增多呢?大家普遍觉得,可能是生活好了,吃得多动得少导致的,但这真的是全部原因吗?还有没有其他隐藏的因素呢?
![](https://img.jasve.com/2025-1/a8e5c19c0c94efc33b06ee1f01de03f8.webp)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长期高血糖还会像一个捣乱分子,破坏身体里的多种器官,像眼、心、血管、肾、神经等,让器官功能受损甚至衰竭,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
那糖尿病患者增多都有哪些原因呢?首先,饮食习惯的改变「贡献」不小。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随处可见,像油炸食品、甜品、各种饮料等。这些食物吃起来确实美味,但吃多了就容易给身体带来负担。打个比方,身体就像一辆汽车,吃进去的食物是燃料,可如果加的油太「劣质」,还加得太多,汽车发动机就容易出问题。长期摄入过多这类食物,身体没办法及时消耗和代谢,就容易引发糖尿病。比如,很多人喜欢喝奶茶,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诱发并加重体内的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难以控制,持续增高,慢慢地就可能发展成糖尿病前期甚至糖尿病。
肥胖也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帮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肥胖人群数量不断增加。肥胖就好比给身体穿上了一层厚厚的「脂肪铠甲」,使得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原本可以很顺畅地把血糖运进细胞里供能,现在却受到阻碍,血糖就只能在血液里「游荡」,导致血糖升高。而且肥胖往往还伴随着其他代谢问题,进一步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环境因素也在其中「插了一脚」。环境污染、化学物质等都可能对身体的代谢产生影响。就像我们生活的环境原本是一个清澈的湖泊,但是被各种污染物污染后,湖里的生物就会受到影响。我们的身体也一样,外界环境的变化可能干扰身体正常的代谢过程,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https://img.jasve.com/2025-1/0c34e8b67f919749429c2a9f7c892298.webp)
另外,遗传因素也不容忽视。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这就好比遗传基因是一个「种子」,如果家族中有这样的「种子」,在一些外界因素的「滋养」下,就更容易发芽长大,也就是发病。
除了这些,人口老龄化也是糖尿病增多的一个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胰岛功能也不例外。胰岛就像一个生产胰岛素的小工厂,年龄大了,这个工厂的生产能力和效率都会降低,胰岛素分泌不足,就容易引发糖尿病。
说完了原因,咱们再来看看糖尿病的一些症状。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多一少」,还有一些不太明显但同样需要注意的症状。比如皮肤瘙痒,就像有小虫子在身上爬,挠也不是,不挠又难受。这是因为高血糖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还有伤口愈合缓慢,平常一个小伤口,可能几天就好了,可糖尿病患者的伤口却迟迟不愈合,这是因为高血糖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而且血液中糖分高,影响了伤口处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能力。另外,视力模糊也可能是糖尿病的症状之一,血糖升高会导致眼球晶状体的渗透压发生变化,就像相机的镜头变模糊了,看东西也就不清楚了。
![](https://img.jasve.com/2025-1/82f1f465cc8e937968f3e2bc22fbb049.webp)
再来说说和糖尿病密切相关的一些指标。血糖是大家最熟悉的指标啦,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空腹血糖一般指禁食8 - 12小时后的血糖值,正常范围在3.9 - 6.1mmol/L。餐后血糖通常指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应小于7.8mmol/L。如果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同时伴有糖尿病症状,就很可能是糖尿病了。糖化血红蛋白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的是过去2 - 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范围在4% - 6%。这个指标就像一个「时间记录仪」,能更全面地反映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控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