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们,你们还在书海里迷茫吗?我找到了一本超燃的神作,必须分享给大家!这书一打开,我就被它的节奏带着走,情节紧凑,角色个个鲜活。每一个转折都让人心跳加速,我甚至熬夜追完还意犹未尽!如果你想要一次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千万别错过这本,快来感受这份震撼吧!
第一章病从口入,吃错了当然会生病
1.中国人爱吃,但总是胡吃
中国人爱吃,那是出了名儿的,说是「舌尖上的中国」一点都不为过。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我们无所不吃;不管是祭祀祖先还是祭神拜天,桌子上放的都是吃的;逢年过节,我们都得发明点儿美食出来;外出旅游除了景点,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当地的特色小吃;得了绝症的人,医生常说「多吃点好吃的吧」而不是「做你爱做的事情」。
在生活中,我们几乎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跟「吃」扯上关系。爱吃就爱吃吧,这也不是什么毛病,不是说「人无癖不可与交」嘛,爱吃也是一种无伤大雅的癖好,问题是我们总是乱吃、胡吃,这时候,我这个医生可就看不下去了。
我认识一位姑娘,特奇葩,她特别喜欢吃杧果。没错,女孩子吃杧果是有很多好处,可以清肠防便秘,还可以美容养颜。可是,这位姑娘对杧果过敏,并且她自己非常清楚,只要一吃杧果她就浑身长疹子,而且奇痒无比。怎么办呢?她想了个办法,吃一个杧果以后,再吃一片抗过敏的药。
我批评她:「你这不是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吗?」
她振振有词:「宋美龄就是这么干的。再说,天天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那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要长命百岁干吗?」
这简直让人哭笑不得,我跟她说:「你这是诡辩,只是让你别胡吃东西,谁让你天天吃自己不喜欢的了?别偷换概念。」
其实我一直都是主张「饮食多样化」的,人的身体和这个世界都很奇妙,而我们人类的认识有限,对自己、对食物,都未必了解得那么透彻。但不管怎样,食材的种类更丰富一些,能够补充的营养就会更均衡一些,我们整个身体和大自然,和天地万物也就更接近一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想吃啥就吃啥、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嘴巴过完瘾以后,身体其他器官呢?它们是什么感受,你都完全不考虑吗?
有的人胃溃疡两个加号了,还抱着麻辣小龙虾、毛血旺不肯撒手;
有的人面色惨白手脚冰凉,看到冰激凌还是挪不动步;
有的女性明明是在经期,还吃螃蟹、田螺等寒性食物;
有的女性明明脾胃虚寒、严重阳虚,还拿阿胶补身体;
有些阴虚火旺的男人,还在喝壮阳的保健酒;
有的人听说鱼肝油、螺旋藻和维生素片好,就买上一堆当糖豆吃;
有的人不管得了什么类型的感冒,一概喝姜汤,只要咳嗽就吃梨;
有的人得了眼疾,一边治疗一边还在吃大蒜试图杀菌;
……
这些人中,有你的影子吗?如果有,那么你就是在胡吃。食物跟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吃得好,它能治病;吃得不好,它能要命。这个吃得好不好,判断标准不是食物有多贵,而是它到底是不是适合你吃。
所以,做个「吃货」可以,但我们要做一个聪明的「吃货」,这样才能既吃得健康,又吃到更多的美食,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2.很多病,都是错误饮食结的果
吃东西百无禁忌的后果就是,身体不干了:「凭什么你嘴巴想怎样就怎样,丝毫不管我们的死活?」别以为你只有吃了毒蘑菇、发芽的土豆才有严重后果,那只是急症。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那些吃错的食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会在身体里一点点累积,最后让你生病。
人为什么会生病呢?中医说,那是因为你体内的正气不足了,让外面的邪气有机可乘,于是它们侵入身体,你就生病了。外邪这种东西我们不大好控制,酷暑伏天有湿邪和暑邪,寒冬腊月有风邪和寒邪,然而它们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你体内的「正气」。
【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你体内正气足了,就不怕病邪。所以,大流感暴发的时候,有些人从不缺席,有些人安然无恙,这就跟你体内的正气有关。
那么,正气怎样才会足呢?首先我们得承认,它跟先天有关,有的人天生结实强壮,有的人生来身子骨弱,这是事实。但是,后天的正气如果不足,一定是你自己造成的。很多病,都是自己招来的。
去年夏天,有一位小伙子来找我看慢性肠炎,据他描述,他每天要去四五次厕所,换了好几种止泻药,可是停药不久又会复发,于是来找我,看能不能吃中药调理。
我看了看,小伙子面色发青,尤其是面部反应脾胃的鼻头部位,看起来暗黑无光,显然他这久泻不止,是脾胃虚寒导致的。我问他平时是不是经常吃凉的,他说发病以前特别能吃凉的,水从来不喝热的,而且还要加冰块。食物能凉着吃就不加热,夏天喝冷饮更是一大爱好。得了肠炎以后,这才不敢吃凉的了。
再进一步了解,我知道小伙子在国外待了五年多,养成了吃冷食、喝冷水的习惯,回来后也就没再改,结果刚回国两年,就得了肠炎。我给他开了一些温补脾胃的药物,并且叮嘱他日常要吃哪些食物调理,很快他就不再腹泻了。
再来说说中老年人的亲密朋友「三高」吧。有人说:「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吃得越来越好了,身体应该越来越强壮才对啊,怎么就‘三高’了呢?」
大家有所不知,我们中医发现一个规律:战乱时期多实证,和平年代多虚证。为什么呢?战乱时期很多人被迫颠沛流离,不管有没有钱,吃东西都要受影响,当年咸丰帝逃到承德时,后妃们的食物都没保证,所以容易有实证。
而太平日子过久了,天天养尊处优,大鱼大肉,安逸舒适,就会「吃太多、动太少」,身体消化不了那么多食物就会上火、积痰,虽然整个人看起来挺胖的,但内里其实很虚弱。
虚证时间久了,正气一点点被损耗掉,表面上看起来身体好好的,没什么毛病,但慢慢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一个个病证就出来了。
当然,我们的身体也没那么脆弱,不是你今天吃了不大合适的食物明天立马就病倒,所以大家也不用太过担心。关键是不要让错误的习惯坚持下去,改得越早越好。而改掉错误饮食习惯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正确的替代它。
3.吃出来的病能吃回去吗?当然可以
前几年有些书不遗余力地推崇食材的作用,结果「过犹不及」,导致大家对食疗的作用产生了诸多怀疑。那么,吃出来的病能吃回去吗?当然可以,但是,不是所有病、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
假如现在有一个癌症晚期患者跟我说:「董医生,您告诉我,吃点什么食物才能让我痊愈。」这个我肯定是没办法打包票的。我不排除有些癌症患者不做治疗光靠食疗也能奇迹般地好起来,但这不是可以推而广之的案例,我不想误导大家。
但是,就大家常见的「三高」、胃病以及一些慢性病来说,食疗的作用还是相当值得推崇的。
毕竟,植物尚且要选择一个土壤肥沃、雨水充沛、空气清新的地方,好吸收天地精华,长得更好,更别说我们人了,我们生长全靠食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就是你所吃的食物,它在一点点塑造你的身体。
用适合自己的食物,一点点地培固身体的正气,我们抵抗疾病的能力自然也就变得更强了。
而且,中医原本就认为「药食同源」,食物和药物没有严格的界限。它们的区别只在于「性」。「性」偏中的,就是食物。偏离「中」很远,大寒或者大热的,就是药物了。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中,专门讨论过食治,他说:「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这话不难理解,意思是说治病先得找根源,找准病因以后先食疗,食疗不管用了,再换用性味更烈的药物。
所以,吃出来的病还能吃回去,这句话在某种条件下是正确的。而且,该怎么吃,也是有讲究的。虽说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广为人知,但这并不是说你体质虚寒就得天天吃辣椒纠正。
我们同一个小区的一位姑娘,光看脸上的痘痘,你会以为她还在青春期。为了那张脸,她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买各种护肤品、祛痘膏,一概不管用。
能管用才怪,她原本就是北方姑娘,在北京那种干燥的气候下,还无辣不欢,菜里只要没有辣椒,就觉得没滋没味。天天这样吃,能不长痘痘吗?
在别人的提醒下,她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姑娘嘛,都爱美,为了脸她决定委屈一下嘴。「吃辣椒不是热吗?那就吃点凉的。」于是,她开始每天吃绿豆,绿豆芽、绿豆汤、绿豆粉,外加用绿豆粉敷面膜,就为了早日灭火。
效果怎么样呢?火没灭下去,还伤了脾胃,所以很不情愿地来找我讨药吃。我问了问她的情况,虽然脸上起痘,但手脚却冰凉,明明就是「真寒假热」,哪能天天吃绿豆啊?
而且,即便真的是热性体质,也不能这么吃。得先把热性的食物停掉,多吃五谷杂粮等性味平和的食物调养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吃一些凉性食物,中和一下。否则,你体内原本燃烧着一团火,你猛地浇上一盆冰水,那滋味,你自己想想看吧。
不过,尽管是「食疗」,只要有「疗」,就跟「医治」有关,就不是随随便便进行的。医生的优势体现在,看过很多病人,经验丰富,而且所掌握的知识能够让医生从全局看问题,不会头痛就医头而不管脚。所以,想要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也不是想当然就能吃回去的,还是需要更专业的指导。
4.吃对固然重要,心情好病才少
想要身体好,「吃对」很重要,但你吃下去以后,能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更重要。在肠胃等器官没有出现器质性的疾病时,心情就是影响消化最重要的因素。
中医说,人的情志和健康密不可分,喜伤心,思伤脾,悲伤心,恐伤肾,怒伤肝。情感能够改变人的言行举止,时间长了,也能改变脏腑的功能状态,进而导致身体出现病理变化。
举些最简单的例子,当生气的时候,你会气得手哆嗦,气得说不出话来,气得吃不下饭;大部分脑力工作者是不是都比较瘦?有可能是思虑过度,而思伤脾,脾胃不好了,消化就不好,人也很难胖起来。这不就是心情影响身体的明证?
尤其是吃饭的时候,如果心情太「过」,不管是太开心还是太悲伤,或者太心不在焉,都非常伤胃。
我有一个远房亲戚,男的,自己做生意,平时天天在外面应酬,难得回家吃顿饭。孩子一看到他回家,可开心了,吃饭都手舞足蹈的。可是这当爸爸的,开始「关心」孩子:
「最近有没有考试啊?你成绩怎么样啊?第几名啊?怎么不是第一名?」「有没有调皮捣蛋惹妈妈和爷爷奶奶生气?听说你跟张小毛打架了?」
「坐有坐相,给我好好坐着,别扭来扭去的……」
往往是他一番话之后,孩子就蔫下来了,垂头丧气地扒拉着饭粒。孩子妈妈看不过去,就念叨他。他是那种比较大男子主义的人,压根不容反驳,妻子一说,他就开始呵斥,然后两人就当场吵起来了。
这样的剧目,在他们家里经常上演。我见到过一次以后,跟他说:「你不能这样,老在吃饭的时候让全家人心里不痛快,没什么好处的,既影响家庭氛围,又影响他们身体健康。」
可他不听,他那人就是那种牛脾气,我也只能摇摇头。后来我听说,他家孩子因为消化不良去看医生。至于妻子,那是常年的老胃病了。
听到这样的消息,作为医生,我肯定是不胜唏嘘的。可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也没办法,只能劝大家凡事看开点,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试着去找找它的价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很多事情也就放下了。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些年来,我遇到太多因为心情原因而出现各种疾病的。有一位比较典型的病人,他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都没有任何毛病,但他就是说自己胃疼、浑身难受。
后来我抽丝剥茧找到了原因,原来,他们公司半年前换了老板,老板自己跟打了鸡血似的,也就要求别人跟他一样充满干劲儿。他把公司开会的时间改到了中午。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开会。
于是,从此以后,大家每天中午一边吃饭,一边听老板口沫横飞地描述公司的美好前景,当然,除了激情演讲,他还要批评业绩不好的部门,训斥工作不尽责的员工……
就这样,渐渐大家一到午饭时间就犯怵。这个年轻人因为刚入职没多久,工作出过一些差错,更是被当众批评了好几次,于是胃口越来越差,开始天天觉得胃疼。
也许这样的故事,在很多人身上上演过,只是病还没到身上的时候,大家并不在意。那么在这里我要郑重提醒大家:吃饭的时候,尽量保持心情愉悦、专心致志。当然,如果你能让自己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开心的,那就再好不过了。
5.生病了,要忌口,但不要盲目忌口
说起食物对疾病的影响,从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感受到。不管你去看中医还是西医,医生给你开完药以后都会说一句:「多喝水,少吃生冷辛辣……」
为什么生病了吃东西要忌口呢?因为怕这些食物会加重病情,或者延缓疾病的痊愈。比如,生了疖疮之类的热证,你就不能吃鱼虾、牛肉等「发物」,因为它们有的发风,有的发热,很容易助邪伤正,所以得忌口。
但是,忌口不是盲目忌的。不是一生病就得忌口,也不是一忌口就一嘴都不能吃,更不是一忌口就有大半食物上不了你的餐桌,它也是有很大学问的。
就在上周,一位女士带着她妈妈来找我,她妈妈一直有胃病,前些天检查出来说胃溃疡两个加号了,医生让她在饮食上一定多加注意。
老太太一听急了,听说很多食物都伤胃,什么生冷辛辣那肯定是不能吃的,肉类、粗粮不好消化,也得忌口。到了后来,米饭也不吃了,只喝粥、吃青菜。
粥和青菜倒是清淡好消化,不伤胃,可是,老人家身体吃不消了。由于营养跟不上,她最近变得特别爱感冒,而且一感冒老也好不了。这位女士怀疑妈妈这是免疫力低下,觉得不能任由她这样吃下去,于是就来找我,看看这胃病到底该怎么治。
一般来说,如果是青壮年人有胃病,尤其是胃溃疡发作期,是要注意饮食,尽量少吃难消化的食物。可是,老太太的身体本来就比较虚,正气不足,如果再天天只喝粥吃青菜,营养跟不上,那么身体里面的正气就更不足了,很难抵抗邪气,也就容易生病了。
所以我劝老太太:「有胃溃疡,没关系,发作期多忌点嘴,缓解期就完全没必要这样了。我们可以把食物做烂点,肉多炖一会儿,粗粮多泡多煮会儿,各种食物都吃一点,这样才能给身体里面的军队提供足够的弹药,否则它怎么去跟外邪打仗?」
这里我也想要劝大家一句:生病了,饮食是要适当做出调整,但大家不要草木皆兵,你「忌」得太多了,可能会缺乏一些营养元素。而且,很多人对「忌口」的知识并不了解,只是道听途说。
可是,很多时候,想当然地随便忌口,反而会给身体雪上加霜,耽误病情。我们生病的时候,到底该怎么忌口,建议大家不要自行决定,还是需要医生结合你身体的整体状态做出判断。
比如,虽说忌口的食物一般与疾病的性质相同,患有热性病的人不适合吃温热的食物,患有寒性病的人不适合吃寒性食物。但假如你本身得的是热性病,但素来体质虚寒,就不能只吃寒性的,把所有热性食物全都停掉,而是需要一边平补,一边清热,这样对身体的帮助才是最有力的。
6.长期积累的病,用小食小材慢慢调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其实不是「病来如山倒」,除了食物中毒、传染病暴发等急性病症,很多疾病的出现,都是脏腑功能不断衰弱,最终量变到了质变。换句话说,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至于「病去如抽丝」,倒是非常正确的。本来就是水滴石穿形成的疾病,治疗的时候当然也得慢慢调理。要是见效神速,那多半是虎狼之药,对身体的负面影响也相当大。
所以,生病以后,尤其是慢性病,我建议大家还是在饮食上,用一些小食小材慢慢调理。虽然慢,但是安全,而且扎实,它们可以如同春风化雨一般,润物无声地滋养脏腑,让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得到恢复,病症自然也就消失了。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可就难多了。尤其是现在大家都很急躁,做什么都追求「快,更快,最快」,在他们的理解中,「慢慢来」意味着一周、十天,这往往让我哭笑不得。
有一位自己做企业的老总,来找我调理高血脂。他从年轻的时候就血脂高,只不过那时候忙着打拼,也没啥明显症状,就没管过它。现在事业小有成就了,想多享受几年,开始惜命,这才来治疗。
我跟他说,这种疾病,我可以给你用药物调理,但你得答应我,同时饮食上一定多注意,按我的嘱咐去做,如果做得好,药都可以不吃。
一听说可以不吃药,他当然高兴啊。回家以后挺听话的,吃药加上饮食调养,一个多月以后,再去做检查,血浆总胆固醇浓度已经降到了2.5mmol/L(250mg/dL)以下了,各项指标都接近正常值。
这时候我告诉他,你可以不用吃药了,用饮食调养。一定要少油多素,交代了他很多食物的宜忌。
一个月以后,他又来了,一见面很心急地说:「我很听你的话,食谱都是按照你交代的制订的,怎么这都一个月过去了,检查结果没什么变化啊?」
我说:「我有没有交代过你,这是一个需要慢慢调理的过程?」
他说:「是啊,这都一个月了,还不慢啊?」
我说:「你这病得了多少年了?十年还是二十年?这才一个月,你就嫌长了啊?」
其实,无论是「三高」或者胃病这类典型的慢性病,还是其他什么疾病,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这个过程通常都是比较漫长的。为什么?因为食物大都性味平和,没有那么猛烈的效果。否则,天天吃身体哪受得了?但它的好处就是对身体的副作用几乎没有,可以缓慢而平稳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大家不要奢望既快又安全有效,你总要给食物一个发挥作用的过程、给身体一个慢慢恢复的过程吧?
虽然小食小材发挥作用比较慢,但大家千万不要因此小瞧它的本领,现在很多慢性病用药物难以根治,但是如果你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用饮食加以调养,日积月累,它的力量就足以撼动那些死缠烂打的慢性病。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