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不赘述了,倒是国乒的未来乃至乒乓球这项运动的未来还是有一些话想说的。
一项竞技运动要走向商业化,观赏性是必须的,内行人也许看的是旋转速度力量线路和技术动作这些,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很多比赛甚至你都看不清球到底是怎么打的,又何谈会喜欢上这项运动呢?
虽然国乒话题在舆论和流量上越来越大,但乒乓球作为一项运动反而变得越来越小众化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国乒聚光灯下的一些人急功近利只是为了追求成绩和稳住面子,真正会去体验最纯粹的运动和竞技乐趣的人越来越少了。
究其原因还是得说回到接发球这一技术环节,不管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打球的爱好者,只要你自己打过球,就会知道只要存在吃发球就几乎体会不到乒乓这项运动乒乒乓乓的乐趣。
接球时候对球的旋转判断失误,球就会出台或者下网,或者直接冒高被拍死,绝大部分时间都会花在捡球和发球上。
以前的国乒绝对主力都有着拿得出手且自成体系的技术优势。
比如王大力的暴力正手,王皓的两面重炮压迫性打法,马琳的算球和精细的前三板,张继科的霸王拧和高质量旋转,马龙的台内控制和正手相持,许昕的退台式「艺术」打法,樊振东的反手相持和凶变直线。
这些技术即使存在一些观赛视角的技术门槛,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看他们打球依旧是存在很大观赏性的。
现在你看国乒内的选手有什么?很多尚处于梯队建设的青少年队员也都在追求依赖」发球优势「「前一板打法」来打出成绩。
而这种打法对于寻求商业化的乒乓球运动来说无疑是破坏性的,当大多数分数仅仅是在几秒内就通过一两板结束,加上本身场地局限性,观众根本就体会不到运动存粹的视觉冲击感和力量感。
乒乓球在国内承载着超越体育竞技本身的额外的zz意义,作为「国球」的包袱很重,事实上嘴巴里面喊着商业化推广实际上骨子里依旧是不愿意放下身段去遵循正常的商业逻辑, 非常拧巴 ,奥运守住金牌依旧是任何工作开展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一方,还是不愿意把蛋糕做大所有参与方一起分享利益。
这也注定了乒乓球哪怕在国内的舆论和流量如此之大,在主流的欧美地区依旧是处于没多少人关注的角落,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乒乓球只能算作是一种爱好,除国乒之外的乒乓球运动员,有大量的外协运动员其实有着除打乒乓球之外的本职工作,而且你去看看除了少数的乒二代,曾经的体育健将的孩子们都去学了什么运动?
至于国乒的未来,现在的烂是在最上面,单纯只是为了赚钱去拥抱饭圈化大规模营销,丝毫不关心乒乓球作为体育运动应该有的正常发展。
也幸好国内有省队这个承接口,也不缺一些希望能打出成绩的队员,所以说实话倒是不缺一流选手, 但是因为现在拉帮结派导致很多一流选手向着超一流选手进化的路被堵死了, 踏实打球的好苗子会生错了地方,进不去国家队就没法享受更好的教练资源和比赛资源。
而传统优势省队的小将也不再需要冲击掉曾经的主力队员,只要能够从同龄人中打出来然后等前辈「被退役」就可以坐享其成拿到机会。
至于国乒的未来,可能也只是大赛不能包揽所有金牌了而已,而真到了这一步,乒乓球这项体育运动在国内的定义和人才选拔体制或许才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