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不融合的现状下,炮灰之多、体量之大,远超出你我的想象之外。吴柳芳只是炮灰其中之一,而且永远不会是最后一个。至于起头批她的那个,则是「食碗面反碗底」的典型。
很多站在光环下的人已经忘记了,能站上领奖台以及衣食无忧,不外乎幸存者偏差。没有炮灰打基础,这些人什么都不是。
再者说了,吴柳芳选择进入网络直播挣钱有什么错?「擦边」的定义不是也不应该是个人给出的。无非就是光环下的人多一点话语权,经常拿自己去代入别人,还特别简单粗暴。一下子上纲上线。是不是非得变成才力或者邹春兰那样,才不是给体操扣屎盆子?
吴柳芳从北体大毕业后的轨迹很简单,在私营体育公司做体操老师,被欠薪了;2020年被体育局安排去一家体校上班,等3年没等来编制。当中的事情有没有蹊跷就不说了,凭经验单方面推断没有说服力。运动员退役以后的就业选择面很窄,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差不多。另外,就算进入高校深造过,有些东西不是有了四年高校生涯就能补回来的。
这是运动员在青训时期受教育程度严重不足导致的恶果。如果诸如吴柳芳这样的「炮灰」像NBA,对不起,是美职篮球员那样,暴富之后不知如何管理财富,那只能怪自己。事实并非如此。当年李宁先生(和吴柳芳是柳州老乡哦)在奥运会一飞冲天之后,我还没上小学,体校的教练就来学前班舌灿莲花了。
「你家小孩很有天赋啊,去学体操吧。将来是个拿金牌的料子。」
还好我家离体委大院就一墙之隔,爸妈的社会关系还算可以。他们的朋友详细问清楚这教练姓甚名谁之后,张嘴就说:
「别听他的,他对谁都这么说,一个字不带变的,别去当炮灰。」
那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看看,和现在一些足球教练说的是不是很像?
「你家小孩很有天赋啊,跟我练足球吧。将来踢职业能挣大钱,练得好进国家队没问题。」
只要找的人够多,城里孩子总有上当的,而农村的孩子上当的就更不计其数。体校的文化课嘛,大家心照就好了。如果真的师资力量很强,也不至于现在一地鸡毛。也许有人会说,欧美走体育路线的人才,文化课方面也是一塌糊涂,但相比之下,欧美有相对完善的社会教育环境,就算家庭教育方面大家彼此彼此,往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个性化教育上看,欧美比国内成熟很多,当然,这一点也不是尽人皆知。
其次就是国外体教融合在制度和对接市场化的维度更成熟,确保个体走不通体育路线的情况下有尽可能多的职业选择。美国和日本为首的校园体育在产业化道路上也走出了成熟的模式。虽然这不意味着彻底解决了退役运动员的转型问题,但至少解决方案上,外国的月亮确实圆上那么一点点。
另外,就算这些优秀的运动员退役后有条件去高校深造,四年的学习,真的能挽回「K12」阶段损失的东西吗?K12阶段教育的几个大要点不赘述,稍微搜索一下比比皆是。其中两个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部分——学习习惯和沟通能力,不是短短大学四年能补上的。这两块的能力养成,关系到每个人是否拥有在不同年龄段不断提升生存技能的「能力」。
这里还没有计入K12阶段能否遇到好的教育资源,即便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国内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依然严重短缺且依然不均衡、教育公平性也存在很大问题。不仅全日制小学、初中、高中如此,中专/职高亦如此。这是每个家庭必须面对的实际情况。倘若成长期缺失了这一块,成年阶段跨领域学习和工作,普通人都会出现严重的不适应现象,更别说退役运动员了。
丘索维金娜固然伟大到了极致,但谁希望像丘索维金娜一样呢?
从价值导向上看,吴柳芳更没有做错。
「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话当然不可能是我说的,我也没想到现在的某些年轻人已经厉害到能和「指导性意见」唱反调的程度。
即便吴柳芳能养活自己、也能改命,在她背后还有多少人因为不能改命,而继续在炮灰的角色上挣扎,又因为「扣屎盆子」和「价值导向」这几个关键字,吓得不再敢迈出那一步。
装×没必要,把好端端的人逼成霍华德更没必要。其实看一看这事件当中的阴阳怪气,就更能明白体教不融合培养出来的「人才」有多么不正常。
好的老师还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