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中超引援新趋势:百万欧元成外援分水岭,市场大幅缩水

2024-12-30体育

记者鲁蜜报道 最近各俱乐部在忙新赛季准入工作的同时,也在着手新赛季人员的引进。日前上海申花绯闻外援巴西籍前锋萨乌洛·米内罗浮出水面,这名来自巴乙联赛的前锋身价90万欧元。消息一出,也引发了部分申花球迷的质疑。事实上,今年的中超转会市场面临大幅度缩水。多名国内经纪人都表示,今年的市场环境不会回暖,在俱乐部稳抓运营、缩减预算的背景下,未来不可能再出现奥斯卡(上海海港)这种级别的外援,今年外援很少会有身价超过100万欧元的。

中超俱乐部已着手新赛季人员引进,各路经纪人也忙碌起来。虽然1月6日转会窗口才打开,但一些重要的人员流动消息已公布。首先是上赛季冠亚军的情况,上海申花或将引进巴乙前锋萨乌洛·米内罗,德转给这名巴西人定价90万欧元,这与申花上赛季排名和过去的引援标准相比,落差不小,也让申花球迷难掩失落。

上海海港也官宣了外援奥斯卡和巴尔加斯的离开,尤其是前者,在2017年以6000万欧元的转会费加盟上海海港,8年时间里,帮助海港屡创佳绩。有统计,奥斯卡在这八年里赚了多达2.11亿欧元。他的离开,也是金元足球时期最后一个标志性外援的离开。

不难发现,即便是像申花这样的顶级俱乐部,也在引进外援方面有收敛。本报采访了多名职业代理人,对于中超是否还会有奥斯卡这种级别外援到来,都是统一的回复:「不可能了。」一些经纪人甚至表示:「别说奥斯卡,巴尔加斯这种级别的都不可能了。」巴尔加斯2022年从西班牙人转投上海海港的转会费为400万欧元。

从海外市场来看,目前有五大联赛经验且年过三十的球员,几乎都已在其他联赛效力,尤其是近年西亚联赛吸引力已远超亚洲其他国家,主要是来自巨额工资的吸引。其次,中国联赛已全面进入到精打细算的时代,金元时期过后,中国足球经历了三年赛会制,很多职业俱乐部出现大面积欠薪,向政府求助转变投资模式。因此,原来的大牌外援纷纷离开,只剩少数还有合同的中上游俱乐部外援,只不过到了2024赛季结束,一切都回到了金元时期之前的状态。

从目前各俱乐部所提出的需求来看,100万欧元左右身价的外援会是争冠和保级区俱乐部选择的一个分水岭。中下游俱乐部体量有限,选择外援一般是将性价比放在首位,更加倾向于有过亚洲联赛经验的外援,或者在中国联赛效力过的外援。100万欧元的身价对他们来讲是个坎,甚至有些俱乐部只会将资金集中砸在一个位置上。中上游俱乐部类似海港、山东以及国安,或许会买超过100万欧元身价的外援,但超出额度也会很有限。

中上游俱乐部的日子也并非都好过。至于申花,在选外援的过程中也并非一掷千金,这跟久事的理念有较大关系。久事有丰富的体育产业管理经验,更加倾向于用市场化、科学的管理经验去运营好职业俱乐部,因此买下一个身价90万欧元的前锋也不能算太意外。

一些经纪人认为:「球员的能力和评估的身价并不能完全画等号,身价低,不一定效果不好;身价高、不适应中国联赛的有很多。年初申花引进的安德烈·路易斯,当时身价就是90万欧元,这个赛季用下来证明挺好的,现在身价已经涨到150万了。比如深圳的安德拉德,当时是转会期里身价最高的,但最后没能适应中国联赛。」

2025赛季转会窗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俱乐部换外援的名额减少了,除了合同到期外援离去以及改变技战术必须引人,一般俱乐部都不太想更换外援。这也让经纪人团队普遍感到市场收紧。其次,俱乐部在外援薪资方面也会严格执行此前的限薪令,5名外援总工资不超过税前1000万欧元,单个外援工资不超过税前300万欧元,上游俱乐部只有一两名外援能达到顶薪。随着2025赛季多数俱乐部再度削减预算,分配给外援的工资份额也会更加吃紧。

在12月中旬,在本报主办的「重走长征路——中国足球发展研讨会」上,一些俱乐部投资人表达了「人不好引」的观点。这里的「人」主要集中在国内球员身上。今年国内市场流通的球员,要么是合同到期,要么就是来自于有生存问题的俱乐部,比如准入还没有解决的沧州雄狮以及刚渡过危机的武汉三镇。

这些球队中有一些比赛经验丰富的球员,很快就被其他有需求的俱乐部锁定。比如三镇队中的国脚比较多,像陶强龙这样的国字号球员很快就被海港锁定,刘殿座则是被多家俱乐部争抢。这些球员本身有实力也有名气,不缺球队,也不缺经济条件,只是他们会更看重平台给予他们的价值。

以刘殿座为例,作为国脚的他,大连英博邀请他加盟,因为是家乡球队,可能会有些加分。成都蓉城也给他开了合同,条件也不错,从平台的角度来看,成都明年有亚冠任务是加分项,但成都的主力门将蹇韬一直表现很稳定,那么对于刘殿座来讲,在成都未来的出场就是比较重要的考虑因素了。

如今球员的年薪基本只是金元足球时期的20%~30%左右,足协给国内球员的薪资红线定在税前500万人民币,在中下游俱乐部,能够拿到顶薪的国内球员很少,除非是国脚,中上游的俱乐部会多一点,一些俱乐部会增加附加条款,如果整个赛季球员的表现能够满足附加条件,也能拿到顶薪标准。球员想拿大合同不奇怪,但在当下,球员更看重俱乐部是否能够稳定发薪。

一名经纪人告诉记者:「过去三年每年都有俱乐部解散,国内球员找队的基本诉求是有球踢就行。但现在,还有不少球员在经历着欠薪,包括以前的欠薪没能找回,都明白欠薪实际上是个无底洞,所以无论如何,再找队都不会想去存在欠薪风险的俱乐部了。」

好在,足协也好,中国足球的从业人士也好,基本上对于职业俱乐部市场化、职业化有了基本共识,大家集思广益抓经营,足协也对准入的门槛严格把控,即便是这两年各俱乐部持续缩减预算,但总归市场是在逐渐回归稳定,「其实缩减预算不是问题,财务能稳定、能按时付薪才是最重要的。」

球员的需求已经明了,综合这段时间各俱乐部的报需来看,今冬转会期,国内球员的热门位置还会持续在中后场。经纪人告诉记者:「很简单,前场基本上都被外援占据了,可流动的、能力强的中后卫、后腰、边后卫都会非常抢手。」

通过走访,经纪人也发现,国内球员对于一些俱乐部来讲确实比较难引进,因为好的球员基本不流通,比如津门虎的巴顿,年底合同到期,很多俱乐部都蜂拥而上。而作为津门虎的当家球员,俱乐部第一时间就和他续约了。又如,成都蓉城的唐淼也是俱乐部续约的首要对象。

其实,感到国内球员比较难引进的,主要是中下游俱乐部,对于少数流通的好球员,这些俱乐部难有竞争力,与此同时,不知名的球员又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是比较核心的问题。经纪人认为,俱乐部也应该转变一下思路了:「很多人都说中国球员其实都差不多,那引援的时候就果断一点,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挑拣上,不如多留点时间磨合球队,把精力更多放在打磨技战术体系上,毕竟足球是个集体项目,有时候与其押宝个体,不如多多重视整体。」

基于这个转会期对各俱乐部预算、人员引进状态的了解,不少经纪人也预感到,明年的联赛或许不再有中游球队,只会有争冠区和保级区之分,尤其是在保级区,「从明年开始,所有球队都是动真格了,整个保级区的形势会非常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