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中国足球青训,是不是没钱就踢不了?

2021-02-23体育

是。

因为中国足球的少训和青训目前的普及程度不好、不够。

普及程度不好、不够的原因,有三个。

1.中国足球少训和青训的人才太少。

2.国内大中小城市的足球场地太少。

3.国内足球少训和青训的市场配套和人才配套严重缺失。

先说第一个原因。第三个原因嵌套在内,然后说第二个原因。

首先:

目前好的足球教练的确不多,根据我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加上成渝两个准一线城市的实地调研和非正式访谈,青训和少训足球教练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多数只是纯粹地「带运动」和「带训练」,一节课的开班学员数量无限趋近于饱和(因为要挣钱吃饭养家糊口),连高素质的「兴趣班」都做不到。

5-8岁少训其实严格来说,应该从6岁起步。但现在有不少案例说明,5岁的孩子也可以对运动而不是单纯「玩耍」产生浓厚的兴趣。6-8岁阶段训练的主旨,是让孩子喜欢足球,然后喜欢踢足球,到喜欢和朋友一起踢,再到喜欢和朋友一起简单地比赛,最终形成初步的、自主提高的学习和训练意识,为8-10岁的青训筑底。

这个阶段,教练的任务最为艰巨,原因就是「万事起头难」。孩子是否喜欢运动、喜欢足球、喜欢和朋友一起踢球,全靠教练削尖脑袋去琢磨各种游戏形式,还要舌灿莲花,以生动浅显的沟通方式讲述各种足球兴趣知识,从适应整体到适应个体,进行启发式培育。

在此过程中,因为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程度各不相同,教练要在兼顾全体的同时,针对个体采取不同的关注和启发方式,做到一视同仁,才能真正达到基础选材的目的。

如果因为孩子个子相对小、反应相对慢、或者比较爱哭,就告诉家长「赶紧带走你家孩子不适合踢足球」,那永远也看不到佐拉、沃勒尔或者小劳德鲁普在国内脱颖而出。

所以这个时期的少训教练尤其辛苦,知识储备出奇的大,沟通方式要跨越成年、青年、少年三个阶段,付出和回报极为不对等。加上国内现在各环节均极不重视第一阶段少训,教练团队的各方面配套从人员到设备严重缺失,因此泛成功率极低,根本说不上成材率,收入也极低。

特别是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下,足球教练在小球员的6-14岁阶段想和智能手机游戏抢人头,是难上加难。

其次:

8-10岁是小球员的「前黄金期」,这个阶段少训的核心,是让孩子在喜欢足球的基础上,获得优秀的身体运动能力,对技术、训练和比赛有良好的接受能力、领悟能力;自主提高的训练意识和学习意识进一步成熟;开始形成对正规训练的追求,训练场和赛场上,都可以形成与队友配合的良好协作意识;然后爱上比赛、渴望胜利、可以正确地看待失败。

这个阶段教练需要有很强的引导能力,尤其是语言艺术,可以告诉小球员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去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这个阶段的有球训练依然以兴趣为主,用一个时髦词汇,就是让小球员在「沉浸式」的兴趣训练当中掌握基本技术,加上部分基础技术。而小球员自己为了更好地完成训练和比赛,会额外去掌握更丰富的基础技术。

基本技术和基础技术是不一样的概念,简单说基本技术包括合理的带球跑、正确的踢球部位、合理的移动步伐和跳跃、合理的启停等等。基础技术是各部位颠球、踩、拉、抹、扣等有球技术,加上合理的各种部位传球技术。这些技术按照「阿里系」的术语,会成为小球员未来走向高阶训练和比赛的「抓手」(是不是很恶俗)。

但总体上,这个阶段所有的储备,都是为了小球员的运动能力得到提升,为10-12岁的全面跃迁打好基础。整个训练过程中可以引入多项运动,例如把游戏当做准备活动(相信我,现在不明白准备活动也能很有趣的大有人在),还有像跳绳。

举个栗子,我在日本冲绳不止一次见过准备活动当中引入「老鹰抓小鸡」游戏,这游戏对小球员的步伐和协调性提升大有裨益。不怕说难听的,能带着孩子做好这个游戏的教练,应该会明白【碧血剑】当中神剑仙猿穆人清教袁承志长拳十段锦的道理。

这个阶段,小球员应当开阔视野,从喜欢足球到喜欢运动,在认知上有初步的烙印。特别应该在他们的认知中打下「兴趣、知识和基础同样重要」的烙印,才能在往后的阶段正确选择运动形式。

此阶段的教练各方面知识水平不但要承接6-8岁阶段(从巨量到多项专精),还要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魅力,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全线对小球员进行关注。通过关怀、沟通、鼓励和安慰,培养小球员以合理的方式吸收知识和技术,培养好正确的运动心理(不然输了比赛回家玩游戏高潮更多那就废了)。

关键在于,8-10岁的小球员要初步开始明白「学习好才能踢得好」的逻辑几乎难过登天,全靠教练引导。但这时候教练没有团队配置的话,肯定没法做到群体和个体兼顾。

请注意,「群体和个体兼顾」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孩子,还包括家长。教练能吸引孩子不代表能征服家长,毕竟你要让家长掏很多很多的钱。

第三:

10-12岁进入青少年球员的「黄金期」,这是青训第一阶段。

孩子的身体运动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可以正确认识、正确选择足球在内的多项运动(这个时候才是所谓「职业化选择」的开始);

步入「技术+战术」提高阶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系统训练;

如果选择了足球,那么对足球从喜欢到热爱,初步有了自我适应和自我提高的心理渴望;

思考能力进一步成熟,会主动接触、学习、掌握大量的知识和基础技能,用于指导学习和生活,同时也用于指导足球训练和比赛;

会主动接触、学习、掌握、雕琢足球技术和战术,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技能,为高阶学校足球阶段(例如高中)和未来的职业化阶段筑底。

具体的东西就不写了。详细展开字数太多。11岁的孩子会做学习和训练excel,确有其事而且不止一人,当然分析是要靠家长、教练。是谁我也不说了,避免败了别人的大好前程。

这个阶段的教练多数已经和学校深度挂钩,在国内很有可能是九义教育一体化的学校,也可能是初高中一体化的学校。当然带的小球员年龄段不一样就是了。这种时候,完善的团队和配套,对提升小球员的竞技质量和观赏性,有着非常直观的收益,这种收益甚至可以直接支撑高质量比赛。

也许在这个阶段,是职业还是继续学业会出现第一次分野,但理想状况下,高质量青训和高质量学业真的是可以并存的。

如果要想孩子在少训、青训在这三个阶段获得良好的、长期的收益,首先肯定是教练人才和团队人才贵,这不需要多说。

试问现在多数教练根本做不到让孩子喜欢上足球,又怎么能做到高质量地「寓教于乐」?

回过来说第二个原因。

国内大中小城市的足球场地太少,也会导致少训青训成本偏高。教练或者俱乐部开班租用场地的花费一直不低,这个成本始终会转嫁到家长身上。有部分场地远离居住区,交通成本也会居高不下。尤其是未来少训青训越来越精细化运作,好教练带每个班的孩子少了,收费就会相应上涨。其中很大一部分依然是场地租用的花费。教练+团队(设备)+场地的费用比例很难做到理想化的「4-3-3」配置,国内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完全做不到。

除非场地问题在五年之内全面改善。

现在这个问题底下说到的,是能成才的少训和青训——请注意,这里说的成才指的不一定是走职业化足球道路。如果让孩子参加个兴趣班只是为了将来能加入踢野球大军的一员,那无所谓,多少钱的兴趣班都有,分分钟能上,练成什么样子自己负责就好了。

就因为中国足球人口做不到日活一亿,所以少训和青训才真的是没钱就踢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