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为什么都说羽球年终赛含金量不行?

2024-05-09体育

这种问题能提得出来,我觉得就侧面证明了现下新入坑的一些小球迷对于体育比赛的「历史底蕴」这个东西缺乏最基本的概念。

别的先不说,首先奥运会金牌之所以含金量高也不完全是缘于它四年一次——因为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大型体育赛事(无论是综合性运动会还是单个团队项目的大型杯赛)其实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数量那么少,但所有这类比赛真的都能说「物以稀为贵」么?

非也!

譬如说2015年创办的欧洲运动会就是四年一届,到现在已经举办了三届,但除了一部分资深体育迷之外都没啥人听说过——安赛龙去年就是在欧运会的羽毛球比赛里拿了男单金牌,结果从他自己到外界,压根没谁把这玩意儿正经当成一项大赛冠军。

欧运会目前的官方Logo——我相信绝大多数体育迷(包括我自己)对这个标志都相当陌生。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伊斯兰团结运动会」——这是一个由伊斯兰合作组织在2005年创办的区域性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正常每四年举办一次(上届是在2022年,因为疫情停赛顺延了一年),照理说以中东地区的国家数量来看这比赛的规模也小不了(而且其实非穆斯林运动员也能去参加),然而这个就算是资深体育迷,想要能了解详细一点恐怕都得查好几摞资料。

这些同样四年一届的大型体育赛事论含金量居然不过尔尔的原因在于什么?无非就是历史底蕴的积累不够导致比赛本身的品牌效应还没办法建立起来。

非要从竞技水平角度讨论,这些赛事的参赛阵容或许未必就弱,但有一说一,这些比赛在舆论知名度层面确实非常吃亏——而这就是底蕴单薄带来的最直接问题。

同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只是一站普通巡回赛」的全英羽毛球公开赛之所以能够在含金量和品牌效应上几乎碾压这些年来被不断当成大赛去包装和宣传的BWF总决赛,最根本的原因正是二者历史底蕴上的巨大差异。

1999年第89届全英公开赛的官方宣传海报——当年被列为赛会男单头号种子的丹麦名将皮特·盖德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届赛事的形象代言人,而最终与2号种子陶菲克会师决赛的他也不负众望,在力战三局过后一举夺冠,并以此奏响了新世纪世界羽坛男单「天王时代」最初的先声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尽管创始于1899年的全英公开赛近年来一直都在着力宣传其「百年老字号」的名头(有一段时间甚至每年都把百位数字往上的赛事届数字样附在了官方Logo的下面),但实际上它的历史底蕴除了体现在其跨越三个世纪且长达114届之多的办赛历史上以外,更重要的一点则在于 它真正开启了羽毛球运动的规范化发展进程 ,具体到细节上就是它首次明文规定了一些延续至今的羽毛球正式赛事的办赛规则和章程,而这些创举之于整个项目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是没有任何其它比赛可以取代的。

换句话说,在第一届全英公开赛得以举办之前,羽毛球运动的相当一部分规则都还没有被白纸黑字明文确立过,因此它充其量只能算是英国的上流贵族和高级军官们茶余饭后用以消遣和舒展筋骨的花园派对余兴节目,但从全英公开赛诞生的那一刻起,这项运动就真正地朝着成为一项规范化的现代体育项目的方向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那些藉由全英公开赛的创办而奠定的范式,后来的汤尤杯和世锦赛之类大赛的诞生以及1992年羽毛球项目历史性的入奥都将无从谈起,这个项目也将有极高概率沦为极度小众的贵族茶话会游戏,进而随着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突飞猛进而最终被遗忘在历史教科书中的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

甚至如果你一定要为羽毛球运动的规范化进程寻找一个比第一届全英赛更早的起点,那也只有追溯到此前一年也就是1898年的基尔福德公开赛——但根据所有已披露资料的记载,全英公开赛和当年的基尔福德公开赛之间根本就是直接继承性质的关系,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就是把基尔福德公开赛称呼为「第0届全英赛」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竞技用羽毛球和球拍——类似规格的器材在最初的十届全英赛上都有使用。
1899年第一届全英赛的赛事秩序册上所印刷的古早时期羽毛球场地标线分划图——由于首届比赛只包含男女双打和混合双打项目而并不设置单打比赛(单打项目直至翌年第二届全英赛方才正式引入),因此边线的分划还是不包括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单双打内外边线一说的。
1910-1939年间在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市的皇家园艺大厅(又名林德利大厅)所举办的早期全英公开赛,可以看出当时的男女选手都还身着长裤甚至长裙参加比赛,地面材质从图片判断也可能是类似土场或人工草场之类的材质,但场地标线的分划和球网的架设方式已经基本与现代羽毛球一般无二。

最后也同样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全英公开赛至少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直至当下都是世界羽坛成年组赛事体系当中最成功的造星工厂,这一点在相当程度上甚至比它当初那个「小世锦赛」的名头更具实际意义和价值。

不夸张地说,所有那些现当代世界羽坛曾经或至今仍闻名遐迩的名将或名宿当中,基本有大概7-8成都是在全英夺冠之后才真正一飞冲天,这一点也更加有力地保障了全英赛冠军至今仍堪比「超一流俱乐部初始会员资格证」一般的尊崇地位。

说到这一点,我们不妨来看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

21分制时代以前的印度羽毛球界总共加起来只出现过2个历史级名宿,他们分别是活跃于上世纪80年代的 普拉卡什·帕都恭 以及在世纪之交打响名号的 普莱勒·戈比昌德 ——而这两人双双拥有的最著名的大赛荣誉就是 全英公开赛男单冠军

如果进一步细化比较两人的大赛荣誉水平的话,普拉卡什除了1980年的全英冠军以外,可能还多出了一个1981年的世界杯男单冠军,而戈比昌德在2001年全英公开赛决赛击败陈宏拿到的男单冠军,便已是他整个职业生涯唯一的大赛高光了。

普拉卡什·帕都恭不仅是80年代印度羽毛球界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当时与林水镜、梁海量等人齐名的顶尖男单高手以及中国羽毛球队全面登上世界舞台之后的第一批主要对手之一。
2001年全英公开赛男单冠军戈比昌德——职业生涯仅在此一次大赛夺冠且途中以黑马姿态连过两大种子的他被不少人视作印度版的吉新鹏,然而凭借这座全英冠军所奠定的名宿地位,戈比昌德如今已官至印度队总教练,可以说辛杜、内维尔及斯里坎特等等这些21世纪印度羽坛的知名人物大都是其弟子。

在1985的全英公开赛鸣锣开战之前,时年刚刚20岁的赵剑华还只是一个刚刚「突尖」的毛头小子,即便在此前一年的苏格兰公开赛和同年早些时候的日本公开赛上都以有所斩获,但对于当时其它一些早已成名的高手而言,他所能制造的威胁还不足以引起真正的重视。

然而在全英赛的半决赛和决赛上连续拿下林水镜和弗罗斯特勇夺首冠之后,彼时那个敢只背着3支球拍还穿着毛背心上场的赵剑华便从曾经无人知晓的年轻新秀一跃而成为了依靠领先一个时代的控网抢攻流打法杀穿全世界的「赵天王」。倘若不是由于身体原因所留下的诸多遗憾,他日后的世锦赛加冕礼想来也绝不至于推迟到六年后的1991年,更不可能仅有那区区一次而已。

1985年的全英男单决赛至今都被公认为全英赛历史上的殿堂级经典战役,而围绕着赵剑华与弗罗斯特两位老天王当年赛前赛后的种种博弈,坊间也一度流传过许多亦真亦假的传奇故事。

15分制时代的奥运会羽毛球男单争夺曾经堪称「爆冷温床」,以至于即便是一些公认的顶尖高手想要圆梦于五环旗下都首先要做到不被列为大种子选手继而低调出赛(陶菲克:勿Cue)。

然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如今已端坐世界羽联主席宝座多年的丹麦名将拉尔森的夺冠却应当算是一次例外——当年高居赛会2号种子的他无疑是那届奥运会的夺冠大热之一,而他能够突破大热必死定律的底气,恐怕有很大一部分也源于此前连续两年在全英公开赛上的称雄。

1995-1996年的拉尔森曾一度蝉联两届全英赛男单冠军,这也奠定了他作为顶尖高手的自信。

如今的很多球迷大概都知道林丹在成年组国际赛场的首冠在是2002年4月的韩国公开赛,他最早在世界排名榜单上的登顶也是在那之后不久的同年8月22号,但这实际上距离他真正被公认为顶尖高手还差着很长的一段时间——不仅如此,哪怕当他在2003年下半年几乎统治了一系列高级别公开赛且第一次初步坐稳了世界排名第一的时候,中外媒体对于林丹这个名字所附加的定语,都还至多只是一句「颇具冲击力的中国队年轻新秀」而已。

但在2004年3月中旬的第94届全英公开赛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他在决赛中所击败的对手、同时也是五年前的前全英冠军皮特·盖德在男单决赛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当着在场所有新闻记者的话筒和摄像机,为那个刚刚战胜他的21岁中国小伙赋予了一个响亮的新称号—— 「超级丹」

那个在日后的世界羽坛如雷贯耳的战神之名就此诞生,而自那时算起直到2020年的夏天,这个称号在全世界球迷口中一叫便是整整16年。

在绝大多数球迷看来,2004年全英公开赛的夺冠才算得上是林丹真正意义上的「一战成名」,而巧合的是,作为「超级丹」这一称号的源起之地,全英公开赛也最终成为了林丹与国际赛场告别的地方。

同样因为全英赛的问鼎而获得崭新「封号」的名将还不止林丹一人——2007年的全英公开赛上,组队尚不到半年时间的古健杰/陈文宏便一路过关斩将,在决赛击败中国队的新科世锦赛冠军蔡赟/傅海峰之后,他们也随之拿到了搭档4个月以来的第三项高级别赛事冠军。而随着这次全英赛的夺冠,他们的恩师、马来西亚国家队男双主教练雷西·迈纳基也开始公开地媒体面前将这对同月同日出生、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新搭档誉为「有如钻石一般闪闪发光的组合」。

「钻石组合」的名号由此不胫而走,而古健杰/陈文宏也自此一步步坐稳了马来西亚队男双首席的位置——尽管此后这两颗一度璀璨夺目的钻石还曾屡屡因声色犬马而蒙尘,但那时留下的这个脍炙人口的称谓却终究与当初他们在全英赛场上意气风发的骄傲身姿一起,永远地镌刻在了世界各国无数球迷们最珍贵的记忆深处。

曾几何时,马来西亚体坛也一度将古健杰和陈文宏视为他们实现单项世界冠军梦想和奥运金牌突破的希望之星,而至少就2007年全英赛那时的状态来看,这两颗「钻石」也还算是担得起这样的期待。

2012年3月之前的李雪芮还只是中国女单争夺伦敦奥运参赛名额的4选3长跑中的边缘人,但这一切都在那一年的全英赛之后有了改变——在下半区仅仅作为7号种子出赛的李雪芮在伯明翰NIA体育馆的聚光灯下打出了惊人的爆发力,一路连续掀翻皮红艳、内维尔、戴资颖和王仪涵四位顶尖高手,以近乎于半黑马的姿态拿下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全英首冠。

这座冠军也仿佛像是一剂彻底打通李雪芮任督二脉的猛药,自此之后,她在同年的印度公开赛和亚锦赛又接连捧起了冠军奖杯,状态一路扶摇直上,不仅赶在最后时刻搭上了赶赴伦敦奥运赛场的末班车,更是在8月的温布利体育馆缔造了一个更大的奇迹——无独有偶,那座体育馆恰恰也同样是全英公开赛曾经的赛场。

李雪芮以2012年全英赛夺冠为契机的突然爆发几乎在短短2个月内就彻底改变了当时中国女单内部已然趋于平衡的竞争格局,而更令人不曾预料到的是,她其实从来都没有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搅局者。

最后,2018年之前的石宇奇也曾像15年前的林丹那样,一度只被看成一个异军突起的初生牛犊而并非真正能和已有的超一流们在成年组舞台争夺话语权的存在,而改变这一切的决定点也正是2018年的全英赛——那一年的男单决赛,小石头凭着一场强度拉满的三局大战昭示了他正式向着一流高手行列进军的决心,而当初在决赛场上对林丹的跨越,冥冥中似乎也像是他与林丹在某些维度上所完成的交接。

如今的石宇奇几经沉浮,终究是在28岁的年纪成为了当下这支中国男队名副其实的箭头人物——或许上苍没有留给他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去彻底比肩林丹,但至少今天能以队长之姿担纲汤杯第一单打并六战全胜率队夺冠的他,也总算是站在了林丹曾站到过的其中一个位置上。

2018年的全英公开赛成就了石宇奇的第一个单项大赛冠军,而我们现在也相信他仍有机会去努力不让它成为唯一的一个。

以上我们看到的所有人,以及更多个和他们有着大同小异的经历却还未及被在此列出的名字,便是全英公开赛深厚历史底蕴的第三个组成部分。

至少对于今天的球员来说,年终总决赛仅仅意味着相对更高额度的奖金和积分,而这些在其它许多同属高级别站点的公开赛上也能斩获个八九不离十,根本犯不着要冒着伤病风险在本就状态平平的年底去为之死磕到底。但只要有朝一日能够在全英公开赛问鼎,便意味着他们第一次拥有了与那些曾经的传奇们比肩的可能性。

这就是这座饱经沧桑的百年老店时至今日最不可取代的那份价值。

行文至此,我想我不妨引述一个曾在少年时代读到过的寓言故事——

许多年前,在一个小镇里有一条老街,街道的两旁开满了各式各样的店铺,来往顾客络绎不绝。

但这个镇子里有一条规矩,那就是无论是谁在这条街上开店,只要店铺开门营业超过一年,店主就必须从每年挣到的钱里扣除掉固定比例的一部分,交给镇上的官府作为税金。

一些自以为聪明的商人发现了这件事情,于是就开始钻了这条规定的空子,每到一年年关在即,无论店铺的生意兴隆与否,他们都会准时撤下招牌关门大吉。而等到了来年,这群人又会在老街边上另外的房子里新挂起一副迥异的招牌,然后开一家新店做起完全不同的生意。

起初一两年这些人还动不动自鸣得意,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之前在他们看来连续数年如一日守着同一家店面还老老实实交税的「冤大头」们,不知不觉间竟都开始在各自店铺的招牌旁边挂起了「Since XXXX」的牌匾,成了五年、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多年往上的老字号,继而开始聚集起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和越来越硬的口碑。

反观这些为了躲避税金而每年换一个门脸的「聪明人」们的店铺,无论推出怎样光怪陆离的新产品,都永远是无人背书的新店,永远「资历尚浅」。

今天的BWF总决赛,其实一定程度上就是故事里的那种门脸一年一换的新店——它分明有着和90年代的总决赛与00年代的世界杯大同小异的赛制和入围标准,却硬是要另起炉灶和前两者全部切割,并且连他们所找的金主也动辄变来变去。像这样的店铺无论能做出再怎么吃香的产品,恐怕都不太容易聚拢起真正的回头客。

而在你看来「第一轮还有20名开外的水货参赛」的全英赛,恰恰正是那些多年如一日坚守基业的老店——正是因为那些漫长时光中的坚守,使得这些老店的名头成为了真正的金字招牌,回头客们挤破了脑袋都要想办法买走老店的东西,无非就是因为心知肚明那些多年如一日的老物件从面子到里子都对得起它的价码。

更何况,现在的全英赛也没你以为的那么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