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亚洲人体质是不是真的较差?

2018-04-21体育

文化环境+经济条件+训练氛围+训练方法多种因素叠加导致了「亚洲人体质差」这一百年偏见。

甚至文化传媒也在不断加剧这种印象。

在外国电影中,我们常常看到史泰龙、施瓦辛格、范·迪塞尔、道恩·强森、克里斯蒂安·贝尔等人塑造的各种肌肉壮汉的银幕形象。而相比之下,国内的肌肉硬汉形象似乎少得可怜。

说起健身、肌肉、力量训练这些关键词,许多国人脑袋里会冒出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观念:「女孩子千万不要去举铁,到时候变成肌肉女就太可怕了」「健身练出来的肌肉并不实用,都是死肌肉」「肌肉男都不过是吃蛋白粉、类固醇才长得那么壮的,对身体损伤很大」「大量的肌肉会降低身体的灵活度,让人变得行动不便」「太极拳、五禽戏这些更适合中国人,而举铁健身不适合中国人」等。

健身者听到这些观念往往会哑然失笑,但又无能为力。

其实 肌肉并不需要通过药物才能获得增长 ,普通人通过科学的训练、合理的饮食,也能够练出强壮、有线条感的身材;耐力、爆发力、力量、速度的提升,本质上都离不开身体肌肉的增长,对于普通人而言,肌肉的增长不但不会降低身体的反应能力和移动速度,反而能够帮助你变得更快、更强。如今,所有的运动员都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力量训练,以获得更好的运动表现。

肌肉也并非是在锻炼中长出来的 。在高强度锻炼中,你的肌肉会被破坏、被撕裂,而训练后补充的蛋白质会填补到被破坏、撕裂的肌肉中去帮助你恢复,在修补的过程中,原来的肌肉纤维慢慢变大,使肌肉纤维在下次训练时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这就是肌肉增长的原理。所以想要肌肉增长,无非三点,一是锻炼,二是饮食,三是休息。如果一个不锻炼的人想纯粹靠使用类固醇等药物练出一身肌肉,那就是天方夜谭;而一个只锻炼,却不懂得做好基础饮食、合理摄入蛋白质的人,也很难让肌肉获得增长。绝大部分人其实只要规律训练1~2年,并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练出有线条感的好看肌肉并不难。

但在国内,能够保证一年以上规律训练的健身者并不多。绝大部分人更不明白蛋白质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来源是什么,也不明白食用米饭、食用肉类有什么本质区别。即使是经常运动的人,也不大注重肌肉的维持,不注重蛋白质的摄入,所以就一直没办法保持发达的肌肉。许多蛋白质摄入充足的人,往往是吃得比较多、体脂含量超标的人,也就是俗称的胖子……

即使是资讯如此发达的21世纪,依然有不少人会认为,欧美有许多肌肉发达的男人、翘臀细腰的女人,是因为他们的基因决定的,亚洲男性的体质很难练出一身的肌肉、亚洲女性的身体也练不出翘臀,亚洲人都很难拥有强大的力量和极佳的身体素质。

这完全是一个谬论!

我们不妨看看奥运会的举重项目。顶级力量赛事是最需要比拼基因的,但中国在举重项目上培养出了数十位世界冠军,并多次打破世界纪录,中国队占据了奥运会举重项目的半壁江山,每个中国的举重运动员都拥有一身发达的肌肉?而在力量举项目中,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的运动员也曾多次荣获世界冠军,这些足以证明黄种人在绝对力量上并不输于其他人种。至于健美健体赛事,由于发展年限较短,高水平选手一直不多,但就在这两年,中国职业卡选手的数量一直在增加,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和健身行业的蓬勃发展,未来中国运动员必将在世界顶级的健身赛事中进一步大放异彩。

在我们的小学、中学时期,体育课往往都被让位给了「数语外」,我们把学习生活的重心放在了中高考上,而无暇顾及体育、音乐、美术等与高考无关的学科。然而在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学校内受欢迎的大都是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而并非都是成绩好的「书呆子」。欧洲有许多国家的青少年都会在15岁左右开始适量的力量训练,防止生长阶段引起的脊柱侧弯、高低肩等问题影响体态。而2012年4月据美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SGMA)的数据统计显示,参与力量训练的美国人多达3900万人(这可能与很多人想象的力量训练者人数有很大的出入)。

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教育环境,都导致了我国民众对于健身锻炼缺乏科学的认识。

目前并没有什么研究能够支持「中国人体质差」或是「中国人增肌难」这一观点。根据我的七年的健身科普经历,以及线下1000多名学员的教学经验,我只认可这样的一句话:「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远远没有到要拼天赋的程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多国人在体育运动中投入的时间都很少,一点儿也不努力,根本没有到需要去考虑「天赋」的程度。只有当你足够努力,投入了足够多的时间的时候,「天赋」才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满分是100分的考试,天赋决定了你最终是考95分、99分还是100分,但是努力却决定了你能不能达到60分及格线。许多人连60分的及格线都没有达到,就在怨天尤人,这就是「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远远没有到要拼天赋的程度」。

健身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因和天赋确实会影响到健身的效果,但是更重要的是你的训练方法、训练技巧、训练计划、饮食和休息等等因素。

决定你身材的,往往是两个身体成分:1. 脂肪;2.肌肉。

如果你的身体脂肪含量不高,你的胸部、背部、臀部又有比较多的肌肉,宽厚的肩膀、胸背部线条和圆润的臀型能够衬托出腰围的纤细,那你就离大众口中的「好身材」不远了。而这些因素都是后天可以改变的。(骨骼的大小、形态虽然也能够影响你的身材,但它在成年以后就基本定型了,非常难以被改变,所以就不做太多的考虑。)

天赋决定了你的上限,努力程度决定了你的下限 。所谓的天赋,只有在健美比赛、健体比赛、力量举比赛、举重比赛等竞技项目中才需要作为资本拿出来。对于不参加比赛的普通人而言,基因、天赋、人种这些因素远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重要。那么到底 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国家国民的身体素质呢 ?我认为,还是该国家的 经济水平、周围的训练环境、饮食结构、文化氛围 决定的。

从饮食结构来看 ,1952~1977年,中国人的食物消费以粗粮为主,大多数中国人营养摄入不足,此时中国人需要先保证生存,才能谈论健康;1978~1999年,中国人的食物消费依然以素食为主,但已经进入了主食替代阶段,此时大多数中国人有足够的营养,但肉类消费较低,蛋白质摄入量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此时,中国人的生存已经得到了保障,但「国民身体素质」依然远不如发达国家,这与基因无关,营养摄入才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1999年至今,中国人的蛋白质摄入量稳步提高,大多数城市居民都能够每餐吃到充足的蛋白质。到了2017年,中国的人均肉和禽类的消费总量已达每年35.6公斤,是1992年的1.6倍(22.58公斤),1978年的4倍(8.86公斤),1952年的4.9倍(7.27公斤)[1][2]。中国人比过去更容易购买肉类、更容易补充蛋白质、更容易增长肌肉、更容易获得强壮的体魄。如果进一步提高肉类的生产量和人均消费量,也意味着国民的身体素质更容易进一步提升。

从训练环境来看 ,在十年前,作为一个成年男性,我自学健身,迫于训练环境和训练知识所限,所以我从零基础到深蹲达到100公斤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那时候配备深蹲架的健身房并不多,训练深蹲的人更少)。而几年以后,我可以查阅大量的训练资料,可以与国内外顶级运动员接触、交流,可以不断地训练、学习,然后参加比赛。在2017年,我指导的女学员(体重不到60公斤)能够在10个月内完成100公斤的深蹲比赛成绩,男学员(体重74公斤)能在1年内完成200公斤的硬拉试举成绩,部分男学员甚至能在不到一年的训练里取得2.5倍体重的深蹲成绩和接近3倍体重的硬拉试举成绩(体重72公斤,深蹲180公斤,硬拉210公斤)。这些学员并不是专业运动员。这足以说明,在非职业运动员人群中,基因与人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训练方法远比天赋重要得多,同时也说明了,良好的训练环境和训练氛围会帮助我们取得进步,落后的训练环境会限制我们进步的速度。

从经济政策来看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46号文件,要加快发展体育产业,至今不过5年时间,中国的健身行业几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千上万个新型健身房和小型健身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各类的网络健身平台也层出不穷,帮助了无数人进行健身。越来越多国外的高水平运动员、体制内的高水平教练进入中国健身市场开始教学,许多一二线城市的健身房数量增加了2~4倍,能进行举重、力量举等竞技项目的健身房也越来越多,大环境越来越好,学习健身的门槛越来越低。

从文化氛围来看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的是知识、智谋,并不崇尚力量。对中国人来说,健身、力量训练本身就是舶来品。这几年健身训练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健身的人群逐渐增加,大家也就慢慢开始接受健身、接受力量训练。

试想一下,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慢慢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一个足够良好的训练环境,那么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能够接触高效、科学的健身方法,避免许多健身的误区。只要这样持续下去,我们后代对于健身运动的理解,以及本身体质的强壮程度一定会比我们优秀许多。这种环境下,肯定就不会再有什么「人种决定论」「基因决定论」「亚洲人体质很差」的借口出现。

我很期待看见那一天。

最后说一下,我非常讨厌碎片化知识,也非常讨厌没有温度、复制黏贴式的内容传播。

如果你希望有系统化的训练体系整理,如果你想要获得有温度的知识讲解。

如果你希望花十几小时,就能够获得我积累10年的对健身的理解。

如果你希望花不到100元,就收获价值10万元以上的教练培训级别的指导。

欢迎买的我的两本【量化健身】系列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