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WTT 中国大满贯票价引热议,部分票价贵过热门演唱会,该票价是否合理?如何评价「票价饭圈化」现象?

2024-08-27体育

WTT这个赛事最大的问题,

只肥了赛事承办方和黄牛以及背后的利益集团,其他相关人士分不到任何东西。

我先先来看上赛季的WTT奖金分配制度:

刘国梁想打造的宇宙第一赛事,大满贯赛事,总奖金池有200万美金,最少的支线系列赛奖金池是2万美金,看起来很多:

实际上,

分配到各选手的手上,也就剩下了这么多:

看起来挺多的?

但算上报名费、团队、交通和医疗,绝大多数没有体系支撑的乒乓球手都处于一种入不敷出的状态。

这是制约乒乓球职业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且,

这笔奖金收入还仅是理论上的。

从事实来看,WTT赛事存在的大量拖欠奖金的行为。

这是今年四月的新闻,尼日利亚名将阿鲁纳炮轰WTT,称自己因突发疾病临时退赛,WTT不仅拒绝他的理由和申诉,坚持给予重罚,不仅两项积分被清零,几乎罚掉了他全年的奖金。

最可悲的是,他声称参加过的几场比赛所得奖金至今未发放,令他愤怒不已。

更夸张的是,

这个申诉居然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响应,可见不是个例。

从今年事实的情况来看,今年的新加坡和沙特大满贯,奖金池总额减少了20%,说明在WTT推广的过程中,赞助商、门票收入、转播收入和周边产品并不足以支撑起WTT的设想,由其主导的WTT体系仍然只能依托中国市场的输血来勉强存活。

根据实操,

为了推广WTT商业系列赛,在承办过程中无需垫付任何的成本,收入的主要来源除了上述提到的还有政府补贴和落地方的签字费,作为交易,运营和票务均是他们说了算。

这其实就是国乒为什么要炒CP、搞粉圈的根本逻辑——这卖票卖的还是盲盒,那可不得卖给粉圈的人?

肥的不是WTT或者说国乒以及参赛选手,而是背后的利益操纵方。

最要命的是,

既然需要推广WTT,自然的,处于同位竞争态的乒超联赛资源就会被挤压,赛程就会被压缩。

所以,

用乒超的牺牲换取WTT的虚假繁荣,到底值不值。

从长远来说,是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