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医」家「医」事中的医生夫妻:「你牵挂你的病人,我牵挂我的患者」

2024-08-18社会
医院,常被形容为「没有硝烟的战场」。对于没有节假日概念的医务人员来说,每一天都只是平常的一天。在医院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医生夫妻,他们不只是伴侣,更是战友。「我很庆幸我们都是医生,因为能够相互理解,理解工作的辛苦,理解陪伴少的无奈……」在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江大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胸痛中心、功能科主任王晓彦和消化内镜诊疗中心主任林周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医生故事。
丈夫说:天天能见着,但天天也见不着
「你在医院的这头,我在医院的那头,你牵挂你的病人,我牵挂我的患者。」29年「医」路相伴,林周与王晓彦从大学毕业时相识、相知、相爱,在医院共同成长,诠释了忙碌中的婚姻。林周被称为消化界的「武林高手」, 内镜技术与外科手术均不在话下;他在消化领域从医30余年,多次成功「解锁」可能「要命」的超高难度手术;他总是把病人放在心上,和多年随访的老患者成为朋友;他致力于早癌筛查,为实现胃癌防治阵线整体前移不懈努力。
「很多人认为我们俩在同一个医院工作,一天可以见几次,但事实是几乎天天见不着。」林周告诉记者,作为双职工婚姻,他们的生活常常被忙碌的工作所占据。日常工作中,或是在门诊忙碌一整天,或是在病房里为患者查房、带教学生,或是上三尺讲台授课,或是在导管室介入手术直至深夜。「我下班了你还在加班,你下班了我还在手术;你上班了我碰巧休班,我值夜班时你碰巧休班......这种事在我们家挺常见的,距离产生美。」林周调侃。
因为是同行,他们交流工作时更没有职业壁垒。不论是探讨某个病案相互会诊,还是分享工作中的见闻和心得,他们都能迅速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感受。
妻子说:做医生需要奉献精神
在医院,大家都会开玩笑地把常常工作废寝忘食的王晓彦戏称为「拼命三娘」。为完成一台手术,她可以身披30斤的铅衣「铠甲」负重站立数小时;为了抢救病人,她可以在岗位上连续「作战」两天两夜不停歇。她和团队十年发奋图强,成功将科室一举创建成为国家胸痛中心、国家房颤中心、国家心衰中心和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
30多岁读研,40多岁读博,她坦言自己的精力几乎都花在了工作上,家庭与工作的平衡,是许多医务工作者双职工家庭的困扰。「儿子三四岁时我就出去进修读书,一直在外面好几年,孩子老问我怎么妈妈好笨怎么毕不了业,」王晓彦笑着回忆。她解释,做医生不仅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还要有情怀和奉献精神,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各种治疗理念和方式方法日新月异,必须保持不停的读书、学习新技能才能在行业中不被淘汰。在王晓彦看来,学医是艰苦的,但是救死扶伤获得的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
「其实从做医生的那天起,就不能像普通夫妻那样朝夕相处,时间也不再属于自己,更不属于家庭,而是属于患者,属于疾病,曾经24小时随时、随地待命,这是我工作的常态。」王晓彦说。
孩子说:父母是榜样
林周和王晓彦的孩子如今已经工作多年,在他看来,正是因为父母的放手让自己有了独立生长的机会。
最令林周和王晓彦欣慰的是,孩子自小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了良好的运动天赋和学习能力,在高二还获得了国家二级运动员荣誉。据他回忆,以前家里每次吃饭的时候,家人已经习惯了电话铃声随时响起。听完电话都会丢下饭碗,拿起手机就走。「我读高中,妈妈读博士,那三年虽然很辛苦,但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动力,也不再觉得学习的辛苦和被逼,靠自己申请进入世界名校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他说。
父母是自己的榜样,他们并没有牺牲一个人的梦想去成全另一个人的梦想,而是你追我赶,携手完成共同的梦想——在工作、专业和技术上刻苦钻研,努力成为优秀的消化科医生、心内科医生,在各自的岗位上闪闪发光。他们没有花哨的张扬,没有炽烈的表达,却是彼此人生最温暖的陪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季娜娜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