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天津全力盘活京津冀三地人才一体化「大棋局」 用心撒播「人才种子」 协同发展「枝繁叶茂」

2024-03-02社会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

天津北方网讯:十年奋进路,协同谱新篇。地缘相通、产业相近、人文相亲、资源相融……人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智力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天津着力推进人才高效集聚,用心撒播「人才种子」,精心做好引育用留,全力盘活三地人才一体化「大棋局」。

求学在北京,立业在天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亲历者,钠坤碳源(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俊坦言,如果说北京是他播种梦想的地方,那么天津便是他事业扬帆起航的起点,十年光阴荏苒,从一名顶尖院校高材生到解决「卡脖子」技术的团队负责人,张俊科技报国的梦想逐渐生根发芽,在京津冀这片人才沃土结出累累硕果。

「中国有句老话叫‘十年磨一剑’,我从事碳负极材料基础研究也恰好整整十年了!」2013年,张俊进入清华大学硕博连读,也正是这一年,他结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领路人——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杨全红,「杨教授是国际碳材料领域的专家,也是我的导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从研究生期间就开始了碳材料的研究,为后期筛分型碳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8年,张俊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访问研究。「走出去后,才真正意识到我们的差距。当时,美国的电池理论基础研究已经位居全球领先地位,而我国的钠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近年来仍主要依靠进口!」种种现状深深刺痛了张俊的心,面对海外知名学府抛来的「橄榄枝」,他毅然放弃了继续留在国外留学深造的机会。

2020年,博士毕业后的张俊作为天津引进的海外人才,进入到天津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天津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也是国内相关领域高校研发的重要策源地,对我的课题研究能形成延续性、连贯性。」张俊告诉记者,博士后期间,他先后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天津「海河英才」博士后资助,并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感满满。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2022年,张俊开始了创业历程,成立了钠坤碳源(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团队专注于解决钠离子电池「卡脖子」问题,并创新提出了「筛分型碳」负极材料新模型。「近年来,我国碳材料在新能源领域蓬勃发展,我们研发转化了一系列应用型产品,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为产业所用。」张俊介绍,目前,团队自主研发的「筛分型碳」负极材料填补了全球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空白,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相关技术领域,战略合作伙伴遍及海内外。

「创业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天津在环境、政策、服务等方面全力支持,在企业孵化初期,依托天开园的物创海河实验室解决了技术验证、产品小试等研发关键环节。在市人社局的支持帮助下,我们在去年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拓展了‘握手通道’,企业在天津扎根更深了!2024年我们要在天津投建一个中试基地,规模将超过百吨级,并积极推动千吨级产线的设计与落地,助力团队科技报国、产业报国之路走得更远。」谈到未来,张俊的话语中充满信心与激情。

以最高的礼遇、最大的热情、最优的服务打造人才高地,如今,越来越多如张俊一样的杰出人才来到天津安居兴业。「我们联合北京市、河北省成立了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与发展联盟、京津冀技工教育联盟,为京津冀区域间人力资源便利流动、人才智力资源共享提供有力支撑,为个人就业创业提供更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更广阔的发展舞台。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的获得感,三地还实现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继续教育资格、人力资源服务从业资格互认。未来,我们将以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重点,主动服务重点企业,联合举办京津冀招才引智大会,吸引高端人才向三地聚集。」市人社局副局长郑巴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