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评论员 宗琮
国庆期间不仅是人们外出游玩的好时节,也是婚礼集中举办的「好日子」,但是也成为一些低俗的「婚闹」现象的高发期。近期,多起婚闹事件被曝光于网络,如新郎被绑在树上扔鸡蛋、新娘被绑电线杆等,这些事件引发了公众强烈反响和谴责,些低俗「婚闹」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德,更对新人及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低俗「婚闹」发生的原因
传统习俗的误读与滥用。婚闹作为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一部分,其初衷是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促进亲友间的情感交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习俗被误读或滥用,逐渐偏离了其原本的善意和初衷。一些人以「传统」为挡箭牌,将粗鄙、野蛮的行为美化为地方特色或文化习俗,从而忽视了这些行为对个体尊严的践踏和社会公序良俗的挑战。
社会心理与群体压力。在婚礼这一群体活动中,人们往往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将「闹得越凶,婚姻越美满」的迷思内化为行为准则。这种心理边界的模糊导致了对个体尊严的忽视和侵犯。新人及其家庭在婚礼过程中承受着来自亲友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为了迎合传统习俗和满足亲友期望,他们不得不接受一些低俗、粗暴的婚闹行为。这种压力传导机制使得婚闹现象得以在一定范围内持续存在。
法律意识淡薄与监管缺失。部分参与婚闹的人员对法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尊重,认为婚闹只是「游戏」或「习俗」,无需承担法律责任。这种法律意识的淡薄使得他们更容易做出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目前,我国针对婚闹现象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和处罚措施。这导致在婚闹事件中,当事人往往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执法部门在监管婚闹行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媒体与社交网络的推动作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婚闹事件能够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关注。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加剧了公众对低俗、粗暴婚礼习俗的反感和抵制。
如何杜绝「婚闹」事件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推广文明婚礼,树立典型示范。通过媒体、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婚闹」的危害性和不文明性,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和价值观。同时开展「文明婚礼」「集体婚礼」等主题宣传活动,展示健康、文明、节俭的婚礼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制度约束。明确「婚闹」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为打击「婚闹」提供法律依据。加大执法力度,对「婚闹」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有效的震慑力。此外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强监督管理,要求新人及家庭在举办婚礼前向基层党组织报备,以便及时掌握情况并进行指导。
强化社会监督,形成共治格局。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监督,对「婚闹」行为进行及时举报和制止。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共治格局,共同推动文明婚礼的普及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