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高的绝壁,怒江汹涌奔腾,能看到上空有一条晃晃悠悠的铁索链横在悬崖两边,下面的江水好像能把一切都吞没,势头特别凶猛。
17 年前,有一张照片在网络上爆火,照片里是个八岁小女孩,穿着粉色上衣,手扶铁索,面带微笑仰躺着,靠着横跨两岸的铁锁链去上学。
2007 年那会儿,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早就扩展到全国各个地区还有村镇了,大多数孩子都能接受这义务教育。
然而就在同一年,江苏的一家电视台派了一支采访团队,到云南怒江去拍摄当地出名的大江、山川景色还有人文方面的情况。
就在他们这次不经意的访问时,竟出现了这么让咱们大人看了都毛骨悚然的一幕,然后就给拍下来了。
记者在远处观察踩点,猛地瞧见远处江面上有一抹红色在快速移动,那种好像要掉下去的感觉让人忘不了。
她瞅见自己眼中有个倔强的小身板,接着她又揉揉眼,没错,一个大概八九岁的小女孩正在湍急的江面上慢慢蠕动着向前滑行。
这位记者叫戴林燕,看到这场景,她当时就惊呆了,脑子瞬间空白,最先想到的是这小女孩的生命有没有危险。
要是这小女孩滑贴索道的时候没操作好,掉江里了可咋整,再说了,眼瞅着在两座大山中间,风肯定小不了,这就更危险啦。
而且这小女孩每天都得做这么危险的动作吗?她为啥要冒险这么过去,连她父母知道不?要是掉下去,立马就会被江水给吞了。
这也算是记者该有的工作素养啦,她稍微想了想,就拿起相机,对着那个七八岁的女孩拍了起来。
很快,那个看着年龄挺小、身着红色衣服的小女孩余燕恰在万丈绝壁和汹涌怒江旁跨江的举动被拍下来了。
就这短短几分钟,能把好多人的眼球给震住。江苏某电视台的记者带着疑问去了当地村庄,这才弄明白事情的真相。
原来这小女孩住的那个山村,就只有一所乡村学校,从他们跨江的情况能瞧出来,这地方还是比较简陋的。
所以余燕恰他们家还有他们村就在这所破破烂烂小学的大江对面,这两座山之间是汹涌奔腾的大江,关键是两岸连座桥都没有。
要是打算去对岸,那就得不停地绕路,没准从白天走到黑夜都到不了,所以这儿的当地村民只能自己琢磨办法。
他们就想到了一种最简单、最省事儿,可也是最危险的办法,就是想办法把绳子在对岸那头牢牢固定住,拴结实。
然后他们就能做出像长绳这种交通工具,也就是个简易的索道,不过这操作虽说简单,危险程度却特别高。
对于这儿的村民,像小学生余燕恰,每天上下学都得靠着这最后的简易索道回家。
这样的操作每次都让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这可是他们的生命线,稍微不小心就会掉进江里。
可余燕恰带着的那帮小学生每天都得这样,他们读书不容易,只能咬着牙坚持。
因为在她们心里一直都有这么个话。「知识改变命运」
而这些跨江坐索道的危险举动,要是让任何一个成年人来做,想必心里都会拒绝的。可他们为了上学,不得不这么干。
没多久,摄影团队征得小女孩家人同意,把这段视频剪辑加工后,回传到电视台播了。
从那以后,一篇以【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为主题的微视频被传到了各大新闻电视台和网络上,这视频一出来就火遍了半个中国。
真是让人没想到啊,谁能想到呢,时代都进步了,科技也发展了,可在一些偏远山区,居然还有小学生得冒着生命危险去上学。
这事儿是 2007 年拍的,到现在 2024 年,中间隔了 17 年,那这个小女孩如今过得咋样了?
开始建造桥梁
在江面上,一座新崭崭的吊桥高高架起,就像一道彩虹把两岸的梦想和希望给连起来了。
这座桥,可不只是一条普通的能走过去的路,它其实是象征着爱和关怀的一个标志,是好多善良人的「爱心桥」。
曾经,小余燕恰每天都得鼓足勇气去应付那晃悠的铁索,靠溜索过江,就为能去对岸的学校。
那份坚持和勇敢,虽说值得钦佩,可也让好多人感到心疼。
如今,她脚踩在结实的桥板上,那种踏实和安心的感觉,就像一股暖流在心里流淌。
这所有的成果,全是浙江电视台牵头,联合全国多家媒体,还有咱们中国上百万的好心人一起搞爱心公益活动弄出来的。
当地政府一拿到这笔善款,马上协调各个部门去实施。另外,余燕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滑索道的模样被记者拍下来后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自己从小到大的梦想居然这么快就能实现,这可把她给乐坏了,她特别感激那些帮他们村子发展还有建桥的好心人。
2008 年 3 月,一座吊桥现身了,把分隔了好几百年的两岸给连起来了。
当地村民再也不必为过桥提心吊胆,小学生也不必冒着生命危险过桥去上学了。
余燕恰就是这件事的挑头人,所以这座大桥建成后,他们邀请余燕恰第一个走上大桥。
就因为这座大桥是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善心汇聚建成的,所以当地村民和政府都把这座大桥叫做「爱心桥」。
当时才九岁的余燕恰穿着红色外套,双脚实实在在地站在这牢固的桥面上,心里高兴极了。
在她的世界还有她的认知中,她认定这件事压根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实现。她站在铁板上,整颗心都放松了。
她朝四周瞅了瞅,发现站在吊桥上看周边景色居然这么美,这个从小到大一直路过的地方,竟没了往昔那种波涛滚滚的样子。
在这之前啊,她或许就吊在桥上,压根不敢瞧身下那滚滚翻腾的江水,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就怕掉下去,哪还有心情看这个。
她站在这座大桥上,一下子就颠覆了她以前的认知,就这一座桥,还让她对未来的世界产生了向往,想去探索一番。
对余燕恰来讲,这座桥意味着以后上学不必再闭着眼提心吊胆,她的父母也能送她上学了。
甚至能让两岸村子多交流,多帮忙,一起发展出美好的未来。可一转眼,17 年就这么过去了,那如今的余燕恰是啥样呢?
在 2018 年
可能跟大多数农村没啥两样,江都区也不例外,初中时期的辍学率比其他年级高不少,其中多数是女性。
在小学到初中的时候,跟余燕恰以前一起走溜索去上学的小伙伴不停地在变少,这都是因为辍学。
这些辍学的小伙伴,谁都躲不过早结婚,甚至早怀孕的命,那些早年辍学的女孩子更是无一例外,都被困在了大山里。
不过命运或许能自己选择,可大多时候还是被家长掌控,不过最终余燕恰和其中两个小伙伴坚持住了。
最终他们扛着好多人施加的压力,还有家里经济状况造成的压力,从本村的学校考进了怒江州的重点高中。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呐,余燕刚上高中就拼命读书,她心里明白,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学到真能耐,然后再回到家乡给家乡做贡献。
就这样,高中三年她一点儿时间都舍不得浪费,最后高考考了 568 分,考上了昆明医科大学,荣幸地成了全村近十年的第一个女大学生。
就这样,她 22 岁从昆明医科大毕业那年,没怎么犹豫就选了离家乡最近的人民医院去工作。
记者又跟着余燕恰回到了她的家乡,余燕恰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变成了穿白衣服的医生天使。
在国家政府这十几年的大力帮扶下,他们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房子,就连学校和医院诊所都有了。
而余燕恰他们一家呢,从小土房子变成了两层的小洋楼,她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她姐姐也有了自己的房间。
她留在老家后悔不?可她讲,要是那些被山村养大走出大山的人都不回山村建设家园,那还有谁愿意来这、建设这呀?她乐意给家乡建设出份力,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
其实就跟这话一个意思,要是前人给我点亮一束光,那我肯定会为后人一直举着一盏长明灯,照样把他人前途那黑漆漆的道路照亮。
光明网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