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火箭军的前世今生③|亚洲导弹第一营

2024-07-14社会
07:07

「火」伴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亚洲导弹第一营。

在撤销军委炮兵教导大队的同时,1959年7月6日,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以炮兵教导大队第一教导营280名官兵和部分导弹武器装备器材为基础,在长辛店组建了我军第一个地地导弹营。

营长李甦、政治委员张克俭,行使团级职权。因为当时整个亚洲都没有地地导弹营,所以这个营被称之为「亚洲导弹第一营」。该营的组建,标志着地地导弹部队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

一个月后,导弹第一营奉命调整部署到甘肃武威炮校。他们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依靠现有装备训练,尽快掌握导弹操作技术,迎接国产导弹装备部队。二是探索总结地地导弹部队建设经验,为后续部队组建提供学习借鉴。三是担负学校教学示范任务。

地地导弹第一营实兵演练场景

然而,万事开头难,更何况作为要掌握尖端导弹技术的第一个导弹营。

他们到了武威炮校后,一无导弹,二无控制设备,只有一些配属的电台车、修理车和大卡车。但是没有教材也要学、也要练。他们把在长辛店培训过的军官召集起来,按照当时记的笔记,分专业、分门类,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抠,一个程序一个程序地复述。半年之后,几十部导弹专业教材编齐了。

教材编出来了,但没有导弹,也还只是纸上谈兵,尤其是对新来的学员。但这难不倒第一营的官兵。老兵们找来一个个大萝卜,刻成导弹造型,哪里是发动机位置,哪些是液氧贮箱,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新来的操作号手没见过发射台,就用纸箱糊成发射控制台,按照程序要求,练指感。到了训练操作现场,他们就把麻绳当作电缆线,练跑位;把帆布消防管当作加注管,练加注用。就这样,尽管办法很土,但管用。一个高尖端的武器,被一营的官兵们弄得风生水起。

1960年春节刚过,导弹第一营的官兵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粮站买不到粮,部队减量供应。为了保证教学训练正常进行,第一营官兵到几十公里外的军马场开垦了500多亩荒地,把荞麦、青稞、油菜等种子撒下去后,留下一个排在那里负责耕种,其余人员全部撤回学校继续训练。

地地导弹第一营齐装满员开赴某靶区

后来,营里喂养的二十多头猪终于出栏了。战士们都盼着能解决一下肚子里的油水问题。但是经过研究,营党委最后决定把这些猪都交给国家,给更需要的人。

当时,营党委还制定了一条铁的纪律:坚决不准与老百姓争利,不准在营区附近打野枣花、剥榆树皮。于是战士们只能到百里外的戈壁滩上找骆驼刺,磨成面,掺到粮食里增加分量。

导弹部队缺粮的消息传到北京。周总理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去找正在北京参加军委扩大会的各大军区司令政委。对他们说,我是来化缘的,我们的导弹部队正在挨饿,他们宁可自己不吃猪肉,也要把养的猪交给国家。这是一支多好的部队、一群多好的战士啊!

于是,一车皮一车皮的粮食运来了。

1963年春天,中央军委下达命令,由导弹第一营、第二营参加「1059」导弹抽检发射。这个导弹是我国自行生产的第一代导弹,1960年11月5日试验成功,被誉为「争气弹」。后来,「1059」被正式命名为「东风一号」。

导弹吊运至安装技术厂房

接到命令后,他们迅速整合技术连和发射连,组成两套测试和发射班子。明确谁训练考核成绩好,谁就去执行发射任务。官兵们精神振奋、斗志高昂,叫响「宁掉十斤肉,宁脱一层皮,也要把导弹送上天」的口号。

7月,军委炮兵党委向一营发布正式命令指出,这是一项光荣的战斗任务,请炮兵特种部队立即动员起来,以战斗姿态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

9月中旬,导弹第一营奉命登车向发射试验场地开进。10月24日21时10分,全营紧急出动进入发射阵地,发射单元立即投入测试、起竖、加注、瞄准等工作之中。

10月25日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地平线冉冉升起,一枚墨绿色的导弹如同一柄长剑,傲然屹立于大漠之上。

导弹发射前起竖

7点,发射零时。随着发射连长刘宗舜一声口令:「按转电,点火!」墨绿色的长剑腾空而起,巨大的轰鸣声震天撼地。30秒后,导弹开始程序转弯,最终消失在漫漫云天之中。十几分钟后,远方传来电讯号,导弹命中目标。

寂静的戈壁滩沸腾了。导弹第一营的官兵忘记了四年来的辛苦、疲惫,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噙满了泪水。他们把导弹发控师、一号手和发射连长抛向了空中,悠了好几次,才算过瘾。

这次发射,是我地地导弹部队组建以来发射的第一枚导弹,标志着我军作战部队已经基本掌握导弹发射技能。导弹第一营的组建,为后续我国战略导弹部队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多年之后,这一代人中,出了三十多位将军。而这个第一营后来发展成了第一团、第一旅,并被誉为「东风第一旅」,成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杰出代表。

好了,小「火」伴们,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下次再见!

作者:毛勋正

主播:杨 宁

视频:周 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