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我在大湾区护生态:书写深港双城生态故事

2024-07-19社会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在深圳与香港之间,一条蜿蜒的深圳河见证了这两座城市的共同成长。隔着窄窄的深圳河,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一衣带水。多年来,红树林已成为两地生物交流的重要生态廊道。共处一湾的两个自然保护区,如何创新区域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机制,共筑深港湿地保护「生态联通」?深港又如何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四个重大转变」的意义,深入领会其中蕴含的科学理念和方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共同体?深圳卫视【大湾区会客厅】节目组深入湿地探访,在一位位湿地工作者的身上找到了答案。
深港合作精细化管理 为湿地候鸟打造舒适家园
在深圳河沿岸,鸟兽不断穿梭,享受着「双城生活」的惬意。深圳和香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从1982年成立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组,改善河流环境及河道航运,到1995年米埔自然保护区及内后海湾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再到当下,深港生态保育合作没有间断过。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湿地内鱼塘管理经验的互鉴。
说到鱼塘管理,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这个「元老级」选手可谓是经验多多。在这里,我们遇到了米埔自然保护区及迁飞路线保育项目总监文贤继,他的工作是保护区内湿地生境管理、区域湿地及水鸟保育和湿地管理培训。在这些工作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基围清淤、基围水位管理、塘堤乔木管理以及滩涂植被管理等等。他常常调侃自己做的事情很琐碎,但是只要去做了,就会对鸟类的保护很有帮助。
文贤继说,鱼塘修复最核心的是清淤和微地形改造,以及调控鱼塘水位,用于为不同的鸟提供它们最适宜的水深。这个方法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例如在同一个湾区的福田保护区,也是根据他们的经验做微地形的改造,吸引了很多鸟过来,变成了一个优质的鸟类栖息地。
湿地治理新探索 水牛为何被称「湿地工程师」
保护区内的「湿地工程师」可不止文贤继,为了给候鸟打造一个舒适的「家」,米埔自然保护区还请来了几位「全职水牛员工」,文贤继打趣地介绍,它们没有工资,但包吃包住!
文贤继介绍道,亚洲水牛本身就是湿地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哺乳动物,有很重要的生态功能。黑脸琵鹭、野鸭等鸟类不喜欢栖息在草比较高的地上,通过水牛吃草,以及在行走时践踏草的行为,可以让植物得到有效的控制。水牛也会在草地里滚出小泥潭,这样蜻蜓、青蛙这类两栖动物就有了一个适合繁殖的地方。喜欢跟着水牛一起生活的物种也会被带过来。所以不光是节省了保护区管理的成本,还通过一个很自然的方式去做栖息地的管理,所以水牛们也常常被称为「湿地的工程师」。
生态守护者杨琼:我的工作不只是「看鸟」
在和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河之隔的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有一位红树林湿地的守护者。今年是杨琼在这里工作的第21年,作为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室负责人,以及保护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她的工作从来不是简单的「坐林观鸟」,从滩涂到实验室,从基围鱼塘到科普课堂,都能看到杨琼为红树林奔走的身影。
从「人眼」到「天眼」 福田红树林的智慧管理成效高
维持红树林、滩涂、基围鱼塘这三个区域的生态格局稳定,是杨琼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今,她的工作中多了很多「智能帮手」。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起智慧管理系统,可以保证保护区内的全貌可视化,保护区内的物种类别、物种分布,都一目了然,湿地的整个变化过程也尽收眼底。
提到在保护区这么多年来印象最深刻的景象,杨琼告诉我们,最让他们高兴的就是黑脸琵鹭成群地到达保护区内,非常壮观。因为保护区管理最直观的成效,就是鸟要多,且常年都来,这说明生态系统是比较稳定的。尤其是犹如熊猫般可爱,也如熊猫般珍贵的黑脸琵鹭。1994年全球第一次同步调查的时候,黑脸琵鹭只有300多只,濒临灭绝。但经过多年的保护工作,黑脸琵鹭在2018年全球突破了4000只,今年已经快7000只了。
深港湿地保护有成效 吸引全国科研团队来探索
深港湿地保护经验互鉴,也吸引全国各地团队到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科研调查。今年6月,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一支团队,来到福田红树林湿地进行硅藻取样,通过对红树林底栖硅藻的物种多样性、分布、生物量及群落组成等进行监测,为研究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评估底栖硅藻对深圳福田红树林的碳汇贡献提供数据支撑和依据。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两个湿地互为姊妹保护区,在2023年1月5日,便共同签订深圳湾(后海湾)湿地保育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两地携手保育全国重要湿地新篇章。两地不仅互相汲取内部经验,更在科研领域紧密联动,通过交流合作,双方共同探索湿地保护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跨区域的科研合作,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与融合,也为大湾区乃至更大范围的湿地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丨秦琬盈,【大湾区会客厅】栏目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