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低碳生活渐成风尚(人民眼·新春走基层)

2024-02-23社会
图①:陕西西安市民正在搭乘网约公交「捷巴士」。 西安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图②:江苏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东方社区居民刘穷(右二)教街坊们制作环保酵素。 褚德凯摄 图③:居民在福建南平南铝社区游泳馆游泳。 陈钦华摄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低碳生活渐成风尚」。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让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成为习惯」「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许多地方积极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广泛动员社会公众身体力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在家实行垃圾分类、出行乘坐公共交通、购物使用自备布袋……越来越多的人坚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传播、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低碳生活渐成风尚。
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逾九成,共享单车日均订单量达2800余万单,使用可循环包装的邮件快件超10亿件……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给居民带来哪些改变?怎样把绿色低碳理念「种」进更多人心里?近日,记者走进江苏省常州市、福建省南平市、陕西省西安市,采撷群众身边的低碳生活故事,感受澎湃的绿色活力。
江苏省六成以上城乡家庭初步达到绿色家庭创建要求
「生活不仅健康还充满创意」
本报记者 姚雪青
一张长条桌上,依次摆放着一袋橘子皮、一包红糖、一个大塑料瓶和一台电子秤,一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老人站在桌前。在江苏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东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刘穷推广环保酵素制作方法的公益讲座再次开讲,吸引10多名街坊前来参加。
这样的讲座,刘穷和老伴已坚持了10年。2021年,他们家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家庭。
「餐厨垃圾是家庭垃圾的主要来源,处理得当能变废为宝,实现垃圾减量。」70岁的刘穷声音洪亮。说话间,她招呼邻居一起动手,把橘子皮撕成小块,随后依次上秤,按照1∶3∶10的比例,将红糖、橘子皮、水倒入塑料瓶内搅拌,再拧紧瓶盖。「发酵3个月后,过滤出来的汁液就是环保酵素,可以去除油污,用做清洁剂等。」刘穷说。
讲座最后,刘穷把记录着环保酵素配方的小册子分发给听众,又请街坊们用从家里带来的废旧塑料瓶兑换自己已制作好的酵素。
「环保酵素取材方便,没有化学添加,对环境友好。涂上酵素的碗筷用清水过一遍就行,能省下不少冲洗用水。」刘穷鼓励大伙儿积极尝试。
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回家路上,刘穷拐进一家水果店。店主看见刘穷,没等开口便径直起身取了一包水果皮递过来,「有些顾客要求店里削果皮,刘穷经常过来拿果皮,我就帮她留着。」
走进刘穷家里,瓶瓶罐罐格外多,分门别类、井井有条地摆放在各个角落。她告诉记者,这些空瓶大都是从邻居家或店铺里「捡」来的,用来制作和盛放环保酵素。
正是午饭时间,刘穷和老伴一起动手准备饭菜。择下的烂菜叶,切下的老菜帮,连同水果皮等,被暂放在一旁的袋子里,聚少成多即可制作环保酵素;鸡蛋壳、鸡骨头等,则收进一个绿色堆肥桶里,撒上少许益生菌粉,沤制堆肥。堆肥桶下方有个龙头,「发酵约一个月后,等白色菌丝长出时,残渣就是天然的‘营养土’;打开龙头,流出来的液体经过稀释,就成了浇灌植物的‘营养液’。」刘穷说。
在刘穷家,泡沫箱经过改装,放在阳台上用来种菜、种花;旧棉絮塞进旧衣服里,缝成了沙发靠垫;旧裤子改一改,制成了鞋套……「这样的生活不仅健康还充满创意。」刘穷说。
「以‘小家’带‘大家’,做绿色生活的带头人。」刘穷说,2014年3月,东方社区工作人员找上门来,希望她将环保理念推广到更多家庭。社区不仅腾出一间屋子给她做「酵素工坊」,用于展示和教授邻居们制作环保酵素及堆肥,还帮她申报了市妇联的公益创投项目,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当年起,社区邀请刘穷每月开展一次交流互动,给街坊们分享经验心得,并举办多场环保活动,带动居民将垃圾变资源。
过去10年,刘穷夫妇开展环保讲座逾360场,参与人数超过2万人次,足迹行至南京、无锡、苏州等城市。
「受刘穷一家低碳生活的启发,我把牛奶盒、鞋盒制作成收纳箱,用来存放儿子的玩具;新衣服上的标签,我带着儿子一起做成绘本书签,既减量了垃圾,也装点了生活。」东方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徐洁告诉记者,近年来,社区居民年均利用餐厨垃圾750余公斤,加工成酵素和堆肥2500余公斤,应用到家庭阳台绿化、社区绿地养护等方面。在刘穷的带动下,11户家庭因环保事迹突出,分别获评街道、区、市级「最美家庭」称号,1户被评为区级「五好文明家庭」。
江苏省妇联主席朱劲松介绍,从2012年至今,江苏省、市、县三级妇联共组织开展「绿色家庭」类创建评选652次,目前全省六成以上城乡家庭初步达到绿色家庭创建要求。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让群众乐享家门口的绿色空间
「丰富低碳惠民新场景」
本报记者 王崟欣
划臂、蹬腿、换气、转身……在泳池内畅游了10个来回,柳桂娣这才上了岸。
柳桂娣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水东街道南铝社区居民。前段时间,当地平均气温约10摄氏度,泳池里的水冷不冷?「不冷,这里的水四季恒温。」柳桂娣说。
记者伸手入水,果真温度适宜。但绕馆一圈,并未发现锅炉、热泵、电加热器等加热设备,这是怎么回事?柳桂娣指了指屋顶说:「答案在上面。」
抬头,束束阳光正从镂空设计的游泳馆顶棚射进来,耀眼而温暖。「阳光照暖了馆内空间,也照热了屋顶上一块块太阳能集热板。」游泳馆设计方负责人刘用坤介绍,依托集热系统,光能转化为热能,无需额外耗电,就能让泳池水温在全年超2/3的时间里恒定于26至28摄氏度,「镂空的顶棚,还保证了馆内采光,白天基本不用开灯。」
光照不足的日子怎么办?刘用坤说,南铝社区辖区内有福建省南平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游泳馆利用公司生产车间的废气余热,通过管道给泳池加温。
这天,游泳馆里的人不少,水却很清澈。距离泳池不远,游泳馆专用设备间里,一套净水设备正在过滤水中杂质。「传统泳池换水,需要排干后再加水。有了这台设备,泳池水24小时不间断循环,不用换水,池水常清。」刘用坤说,按照传统泳池一周一换水的标准,这个2000多立方米的泳池,每周可节水2000吨以上。
作为游泳爱好者,柳桂娣打卡过不少游泳馆。在她眼里,家门口这座游泳馆还蕴藏着许多巧思,「风扇基本不开,却也不闷。」原来,在游泳馆顶部,均匀分布着60台无动力风机,随风转动。「只要有风,就能自然换气。」刘用坤说。
小小游泳馆,处处体现绿色低碳,它只是南铝社区创建绿色社区的一个缩影。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2023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印发【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优秀案例摘编】,南铝社区入选。
走出游泳馆,常绿的行道树一路相伴,一些老人坐在长椅上,悠闲地晒着太阳。彩色步道上,不少居民或快走或慢跑,正在锻炼。
「社区变化太大了。」柳桂娣在南铝社区生活了20多年,曾深受环境困扰,「以前道路比较脏乱,一到下雨天污水横流,压根不敢穿白色鞋子。」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南铝社区年久失修、亟待更新。2021年12月,延平区开展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要求融入绿色理念,打造一批绿色社区,南铝社区被列入首批试点。
「一下雨就积水,这个问题要解决。」「社区老人小孩多,能不能增加一些歇脚的场所?」「老年人腿脚不好,路面能不能做成可以保护膝盖的步道?」 ……按照延平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多听群众心声」的工作要求,南铝社区从征集居民「微心愿」开始,立足居民需求,融合绿色理念,先后投入3300万元用于绿色社区建设。
眼前的彩色步道与传统塑胶跑道不同,用的是透水混凝土。「既是休闲步道,也是节水通道。」南铝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黄晓妹介绍,改造后的路面,不仅不会积水,渗到地下的水还可进行二次利用。
路上,凉亭、长椅让居民有了歇脚的地方。「远看像是木材制成,实际是铝制品。」柳桂娣在南平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多年,对这一材料很熟悉。铝材料经久耐用、不易腐蚀,南平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回收铝原料为社区制作了公共设施,「既环保,又美观,风吹日晒都不坏。」柳桂娣说。
随着绿色社区的打造,柳桂娣和邻居们的生活理念也有了变化。「以前大家对低碳生活没多少概念,如今发现就在举手投足间。」柳桂娣说,现在居民们会将干湿垃圾分类处置,还积极参加清洁家园等志愿活动。
绿色社区建设仍在持续推进。社区停车场内,一排排崭新的充电桩即将投入使用。「以后充电方便了,等下次换车,我也买辆新能源的!」柳桂娣说。
「丰富低碳惠民新场景,让群众乐享家门口的绿色空间。」延平区委书记黄桂诚说,将以南铝社区等为试点,推进更多绿色社区建设,让绿色成为社区的亮丽底色。
陕西省西安市基本形成15分钟绿色交通便民服务圈
「城市绿色出行驶上‘快车道’」
本报记者 高 炳
起床、洗漱、整理衣装,5时40分,30岁的公交车驾驶员屈晓磊同往常一样,出门开上自己的新能源车,直奔陕西省西安市航天基地公交枢纽站。
公交场站里,停着他每天驾驶的网约公交「捷巴士」。这辆巴士长5.6米,设9座,「身型」小巧。与一般公交车不同,「捷巴士」采取乘客手机预约、车辆「随叫随到」、路线「私人定制」的运营模式。
仔细检查过车况后,屈晓磊驾驶巴士来到自己负责的首发区域——神舟大道地铁站旁。「叮咚!」7时刚过,手机响起接单成功提示音,不一会儿,地铁口走出两位乘客,径直上了巴士。
「这几天降温,地铁、公交无缝对接,没挨冻,真方便!」乘客刘娟裹得严实,「在地铁上,我提前填写了预约信息,票价3元,一出站,就看见公交车在候着了。」
西安航天基地东长安街以南区域属新建设、新开发区域,入驻了不少产业园和大企业,但城市固定公交线路尚未覆盖。2022年4月,西安首个「捷巴士」试点服务区域在这里落地。
屈晓磊介绍,在这片13平方公里的运营区域内,目前共有12辆「捷巴士」、27个站点。「捷巴士」没有固定线路,根据乘客需求,定站不定线。「乘客通过微信小程序输入乘车点、目的地,平台就会自动分配给附近的‘捷巴士’,匹配最优线路。不出5分钟,我们就能赶过去。」屈晓磊说。
车窗外,天色渐亮。7时40分,屈晓磊迎来一天中最繁忙的「早高峰」时段。「在这片区域,绝大部分乘客是上班族,早晚忙碌,午间客流零散。」他曾算过一笔账:若配置固定线路公交,这片区域大约需要4条线、近百辆车。现在,仅需12辆「捷巴士」,即可「有客接单启运,无客熄火等待」。
「灵活、实惠、便捷,最重要的是绿色低碳。」屈晓磊说,得益于「地铁+捷巴士」的无缝衔接,区域内居民驾驶私家车上下班的越来越少,选择公共交通的越来越多,「我表哥就是这样,以前基本是开车去公司,现在‘地铁+捷巴士’,来回通勤时间反倒缩短1个小时。」
如今,西安「捷巴士」服务区域持续拓展,全市服务面积累计达23.5平方公里,涵盖77个产业园(写字楼)和18个住宅区,与5个地铁站接驳,工作日每天运送乘客2000余人次。
便捷的公交服务,不只「捷巴士」。西安开通20条「社区巴士」线路,每天为沿途243个社区的上万名居民提供地铁站和社区间的接驳服务;开通218条定制公交线路,累计运送乘客100余万人次……
中午,屈晓磊完成早班任务,下班回家。「现在我每天上下班,往返通勤50公里,全靠它。」屈晓磊走进停车场,指向自己的新能源车,「一周充一次电就行,充电很方便,90分钟充满,只需30块钱。」
去年10月发布的西安绿色出行指数2022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西安市新能源汽车拥有量达25.98万辆,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达94.7%。
「新能源汽车能耗低、噪声小、动力足,驾驶感觉特别好。」屈晓磊说,绿色出行是大趋势,现在不光是他,身边人的出行方式都有大变化:以前出门首选开车的父亲,现在每天买菜往往选择步行,绿色出行的同时,活动了筋骨;母亲每天上班,在家门口坐「社区巴士」,直达地铁口;女朋友周末约他骑共享单车,徜徉在大街小巷……
点滴「小家故事」,汇成「大城图景」。2023年9月,交通运输部评选出13个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西安「探索公交多元化服务,打造高品质公交服务体系」榜上有名。
目前,西安轨道交通已开通运营9条地铁线路,日均客运量354.6万人次,客流强度居全国前列;主城区8289辆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绿色公交车比率达100%。
「织密立体‘交通网’,城市绿色出行驶上‘快车道’。」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马胜利介绍,西安15分钟绿色交通便民服务圈已基本形成,全市投入共享单车29万辆、公共自行车7.9万辆,日均骑行量达70万人次,实现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无缝衔接,构建起「地铁+公交+慢行」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3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