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们中国人欢度国庆的时候,在日本的东广岛市,那里的民众以及当地的市长,却在为了维护自己的健康权,苦苦进行着一场看不到终点的维权。因为正在污染着他们的水源、威胁着他们身体健康的,是在日本享有特殊地位的驻日美军。
从日本媒体的报道来看,这件事源于去年当地的一次水质检测。去年12月,东广岛市在当地的河流以及地下水中,发现水中的「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以下简称为PFAS)出现了明显的超标。
而且进一步的调查还发现,当地河水中PFAS物质,超过日本临时限值最高80倍,而地下水的超标情况则更为恶劣,最高达到了300倍。
这类PFAS物质,因为在自然环境中无法完全降解,所以又被称为「永远的化学物质」。根据我国卫生健康部门的介绍,部分防水、防油和防污的纺织品、涂料、炊具和化妆品,以及泡沫消防剂中,都可能会含有这类物质。而且这类物质因为难以降解,还会污染土壤和水源,人类如果长期摄入被PFAS物质污染的物质,可能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虽然PFAS的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各国都在面对的问题,但日本东广岛市的情况却很特殊。因为,在经过数月的调查后,东广岛市政府发现造成当地水体被PFAS物质污染的源头,竟源自于该市西部的驻日美军的一个弹药库:川上弹药库。
为什么这个源头很特殊呢?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弹药库平时会在训练中进行消防演练,从而会用到包含PFAS物质的泡沫消防剂;但多家日本媒体在今年后续的跟进报道中,还给出了另一个更为核心的关键原因,即日本和美国在1960年签署的【美日部队地位协定】。该协定给予了美军管理这些驻日美军军事「专属权限」。
因此,东广岛市无权直接对驻日美军的川上弹药库里的PFAS污染问题进行调查——哪怕这个弹药库就坐落在当地的土地上,污染着当地的水体。如果想调查,东广岛市只能是通过日本的防卫部门,向美军提出「请求」,然后就全看美军自己的心情和意愿了。如果美军不同意,或者借故推脱,调查就将步履维艰。
而从目前来看,驻日美军对于东广岛市的请求,一直是在闪烁其词,甚至有可能是在撒谎隐瞒事实的。
比如,在今年2月底,面对东广岛市的调查请求,驻日美军曾回应说他们「从来没有」在消防演练和训练中使用过泡沫消防剂,并称弹药库在2020年时就已经妥善处理掉了所有的泡沫消防剂,目前库里没有这种消防剂,也没有在弹药库内外检测到任何PFAS物质的泄漏。
然而,在半年后,面对东广岛市乃至该市所属的广岛县持续的调查请求,驻日美军却改变了说法。日本NHK电视台在今年9月的一篇报道中就透露,驻日美军通过日本防卫省给出的新说法是,他们曾在1991年到2009年这19年间,在消防车的检查和训练中使用过含有PFAS物质的泡沫消防剂。
虽然驻日美军仍然坚称他们后来妥善处理掉了这些含有有害物质的泡沫消防剂,目前弹药库里已经没有这种消防剂,但美军在关键事实上的改口,已经让当地更加确信,这个美军弹药库里存在问题。东广岛市和广岛县的官方都认为,这反映出对川上弹药库的环境调查非常有必要。
可在今年10月2日,东广岛市市长高垣广德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无奈地表示,虽然美军的改口算是一个「进步」,他也已经于9月底再次通过日本防卫部门提出了调查川上弹药库的请求,但调查的进展仍然缓慢,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高垣广德还明确提出,他希望日本政府——尤其是日本新任首相石破茂,能够考虑与美国重新协商【日美地位协定】这个导致调查很难开展的核心因素。
而这也是为何,在其他国内媒体已经报道了东广岛市面临的被美军弹药库污染水体的问题后,耿直哥还要再单独写一篇文章说说这个事的原因。因为先前的报道并没有点出东广岛市困境的根本: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污染问题,还是一个「日本人的健康权」与「日本和美国关系」哪个更重要的政治问题。
实际上,在坐落着85处美国军事基地和军事设施的日本(数据来自驻日美军的官网),健康权被威胁乃至侵害的,并不仅仅只有东广岛市的民众。
今年2月,日本【朝日新闻】就披露说,一直饱受美军基地侵扰的冲绳民众,也面临着他们的生存环境被来自美军基地的PFAS物质污染的问题——而且冲绳美军基地对当地水体的PFAS物质污染问题,是早在2016年时就出现的。
根据【朝日新闻】的报道,冲绳方面是在持续硬刚了多年后,才最终让当地美军承认他们使用了有害的泡沫消防剂,并且出现了泄漏。
维权的艰难,也令【朝日新闻】给这篇报道起了这样一个大标题:「在美军处置PFAS的污染问题中,日本是个例外」。这篇报道还在开篇第一句进一步写到:「日本看起来是一个例外,因为美军在面对其基地附近被检出的致癌有机氟化合物时,几乎什么措施都没有采取。」
这恐怕也是为何,在面对如今东广岛市的问题时,当一些维护驻日美军的人在日本的网络上辩解说PFAS污染问题其他日本企业也有,为何只盯着驻日美军时,【朝日新闻】等日本的新闻媒体却能准确地找到【日美地位协定】这个问题的重点。
污染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但像美军基地这样毒害日本人的,确实罕见。(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