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月饼券回收「空转」,都是套路?

2024-09-19社会
文|林克
中秋节作为传统佳节,承载着人们对于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而月饼作为必不可少的中秋佳节传统美食,每年都有大量的市场需求。有人选择排长队购买月饼,有人则选择购买月饼券作为礼品赠送亲朋好友。
与此同时,有人却拿着券兑不到月饼,也有人不买月饼,意在囤券套利。9月17日,据【法治日报】报道,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上充斥着大量月饼券回收的帖子,涉及多个知名品牌,收购价格为券面标价的4折至7折不等。还有不少个人账户在社交平台上出售散票,「盖」起了月饼券互助楼。而一张318元的月饼券,回收价只要150元。
工人在制作手工月饼。新华社发(王继林摄)
月饼券在厂家——购买人——厂家,或者是厂家——购买单位——购买单位职工——厂家之间空转,在没有生产月饼的前提下,月饼厂家、经销商和「黄牛」都实实在在赚到了钱。这其中,月饼券的流通过程已然不是单纯的商品交易,而扮演了类似证券的角色。
月饼券在市场中被反复交易和流转,而不必与实际商品挂钩,这种现象类似于金融市场中的资产证券化。商品的使用权和交易权分离,通过「券」在市场中流动。因此,月饼券的流通过程也被一些人调侃为「证券化」。
月饼证券化,当然是夸张的说法,毕竟月饼是季节性商品,也不可能出现针对月饼的「成熟交易市场」,但月饼厂商印出与实物月饼数量不相符的商品券,赌消费者不兑,或者故意「卡」消费者兑换数量,颇有欺诈之嫌。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是流通的关键。用来吃的月饼和用来送礼的月饼被看重的价值完全不同,商家吃准的就是月饼作为礼品,社交属性的功能大于使用功能。中秋佳节,人们互相赠送月饼礼券,意在人情往来,正是「礼物」的特殊性催生了这个过程。
老师傅使用传统手艺制作月饼。新华社发(张晓峰摄)
不只是月饼券,中秋节前后另一大炙手可热的「社交利器」还有大闸蟹券。据了解,大闸蟹礼券一般从8月份开始预售。上市前预售,上市后就减轻了一部分销售压力,中间历经2-4个月的时间,商家也能得到一笔不小的沉淀资金。可以说,商品券既方便了消费者,也缓解了商家的运营压力。
但当商品从实物变为了礼券,从现货变为期货,就给了商家套利和炒作的空间。消费者真正到了提货之时,商家可能会「以小充大,以次充好」。而有些商家会限制提货时间,限制每天的兑换名额,或以各种理由拖延发货,使得消费者很难在自己预期的时间内兑换到螃蟹,等到过了兑换日期,也就不了了之。
「买券的从来不兑,兑的人也不会买券」,无论是月饼券,还是大闸蟹券,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商品券的确存在被滥用的现象。需要看到的是,商家利用季节性商品,以商品券的形式进行预售是一个好的销售策略,但当实物与票数差额过大时,势必要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利益被损害。
遏制月饼券市场中存在的灰色交易问题,还需要多方形成合力。既要明确月饼券的发行、流通、回收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又要加强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同时,行业内部的自律机制和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十分必要。归根结底,月饼作为一种节日食品,不应该沦为投机的工具。多方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让月饼更好地承载起传递祝福的文化内涵。
热点视频推荐
↓↓↓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假期去县城反向旅游,不只有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