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适逢中欧双方建交50周年。近期,欧盟中国商会、中国欧盟商会先后在布鲁塞尔、北京发布企业发展报告,呼吁增强中欧经贸合作。两份报告均提及政治因素对企业所在营商环境的影响。
1月9日,中国欧盟商会发布报告指出,地缘政治因素以及中欧间紧张的贸易局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在华欧企的经济成本。同样地,欧盟中国商会去年12月发布的年度报告也认为,政治因素给在欧中企带来挑战,呼吁减低政治对企业的影响。
当外界持续密切关注中欧间关于电动汽车的贸易争端时,欧盟近期依据【外国补贴调查】对中国企业发起的调查又让中欧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风险加剧。据商务部网站消息,1月9日,商务部认定,欧盟依据【外国补贴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中国企业调查中采取的相关做法构成贸易投资壁垒。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Jens Eskelund)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中欧双方需要坦诚面对彼此关系中的挑战,尤其是贸易不平衡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倾听各方担忧,就此展开深入讨论——如何找到平衡点去兼顾彼此的关切。我坚信,欧中双方能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出路,但这需要坦诚地沟通与磋商。」
「当前,欧洲对中国的产品感到担忧,认为它们对欧洲经济工业基础的某些领域构成威胁。我认为中方会理解这一点,因为中国长期以来也一直高度重视自身产业的发展韧性。」他表示。
彦辞在1月9日的报告发布会上肯定了中国吸引欧企来华投资的努力,「这是欧洲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同时他也呼吁更多中国企业到欧洲投资建厂,「因为这有助于缓解贸易不平衡」。
当前,中国和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7400亿欧元(约合5.56万亿人民币),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相较2022年大幅缩减27%。中欧贸易结构持续优化,高科技产品占贸易总额近三成。欧盟自华进口增幅最大的品类为机动车,进口额为129亿欧元,欧盟对华出口最多的品类也为机动车,出口额为194亿欧元。
而根据欧盟中国商会去年12月9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尽管中欧贸易摩擦带来一定影响,但在欧中企总体反馈经营平稳。受访企业预估2024年整体经营状况相比2023年保持相对稳定。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仍在迅速扩大在欧洲市场的份额,目前,超过 20 个中国品牌已进入或计划在未来进入欧洲市场。
拿中国车企蔚来举例,截至2024年12月底,蔚来已经在挪威、德国、荷兰、丹麦和瑞典都采取直营模式,在上述国家建设了10家蔚来中心、53家授权服务中心等,同时蔚来欧洲版充电地图也已经投入使用,持续加速推进欧洲市场拓展。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认为,欧洲仍是极具吸引力的市场,中国车企将生产更多混合动力汽车来吸引欧洲客户,有德国消费者6日在社交平台评论时提到「已经把原来一直开的美系品牌换成了中国新能源车」。
而综合【环球时报】与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显示,分析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将达558万辆,将继续蝉联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南华早报】称,受欧盟关税影响,中国汽车出口在2025年增速或将放缓,但中国头部汽车企业,如上汽集团等,将通过推出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型来对冲贸易壁垒带来的影响。此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寻求在欧洲建厂以应对关税压力。
谈及未来中国与欧盟如何有效合作,为双方企业营造更加稳定和可预测的商业环境,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认为,「首先,中欧双方要认识到彼此都有真实且合理的关切,需要得到妥善处理,然后围绕这些担忧的问题坦诚地沟通」。
彦辞表示,不要仅因中欧电动汽车的贸易摩擦「就感到惊慌」,「中国的出口表现非常强劲,关键在于需求动力,因此我希望我们(欧洲)能更专注一些,如何真正扩大中国的需求。」
澎湃新闻记者 杨文钦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