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广州将「1次挂号管3天」,医患反应为何「冰火两重天」

2024-12-17社会
居民期待新政,点赞「挂一管三」
新政既便利患者就医,也节约了医保资金的使用,此前已有医生在自发操作。
长期以来,患者就医,挂一次号只能当天就诊,隔天复诊、开药都需要重新挂号,不仅浪费精力,有时还会因挂不到号错过了就诊的最佳时机。
从9月起,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下称「南医五院」)启动了「挂一管三」措施,承诺三天内患者再来就诊,既不需要预约,也不需要挂号了。
这一项惠民措施得到了认可。南医五院副院长徐晓武表示,自从推出了「挂一管三」政策后,附近居民对此认可度较高,医院的口碑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为医院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人群。
徐晓武介绍,现在基本上一天有100—200人手持前天、昨天的号码,到医院续诊。从三个月运行的科室来看,妇科、产科、儿科、老年科的需求量较大,以儿科为例,当发现部分患儿第一天治疗效果不好后,家长隔天就带孩子到医院复诊,大大提升了家长的就医体验。
复诊患者不只是看检验检查报告。徐晓武称,患者复诊大部分是有后续治疗的,比如是开药或者是二次检查,若系统识别出患者在三天内有诊疗检查记录,就不需要其再次缴纳诊查费。
实施「挂一管三」政策,既便利患者就医,也节约了医保资金的使用。徐晓武估算,运行以来,预计每个月节省超过50万元的诊查费。目前广州最普通的诊查费为10元/次,缴纳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的患者可报销7元。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儿童内科,患者正在候诊。
事实上,为患者解读当次检查检验报告,已是一些医生的自发操作。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医生陈剑锋介绍,在门诊时,他会告知患者,不论检查结果多久出来,下次都可以直接带着报告过来给他看,不需要重新挂号。
海珠区一所二甲医院院长李华称,医院大部分检查如血常规等生化项目应该可以实现当天出结果,如果医生判断检查结果当天出不来,就会告知患者自己下一次出诊的时间,征得患者同意后,用诊间挂号途径预约好下一次的号源。「整体来看,这套流程实行下来很通畅、就诊秩序良好,患者不存在挂不上号、找不到医生返诊或复诊的情况。」
目前,广州试点「挂一管三」政策细则尚不明确,既不清楚续诊范围,也不了解由谁具体负责复诊工作,答案将等待医疗机构的探索。
事实上,深圳也有过实操层面的一些考量。2023年,深圳试点「挂一管三」后,不同医院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不统一,直到今年7月,才明确细则——「挂一管三」除了查看检查检验报告外,还包括了开药、开具新的检查项目和进行鉴别诊断等服务。
如何兼顾初诊、复诊患者体验?
如何处理初诊与复诊患者在候诊时间上的潜在矛盾,是政策执行的难点。
作为有超过40家三甲医院的特大城市,广州试点推广「挂一管三」,最大挑战之一便是就诊流程的优化,既满足返诊/复诊患者的感受,也不影响初诊患者的就医体验。
既要把复诊患者「巧妙」放在候诊序列中,又要缓解初诊患者等太久的「体感」,这就非常考验医院管理者的智慧。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探索了「拉链式」的看诊方式。患者取了「续诊号」后,就会被列入就诊队列,等待叫号。就诊当天看报告的,「拉链式」看诊,即「一个看报告患者+一个其他患者」交替叫号。对于看报告的患者,显示屏上会注明「看结果」字样。改天看报告的,按挂号预约的时段,按顺序和所有患者一起排队,先约先得。
南医五院基本参考了深圳的做法。实施「挂一管三」后,返诊患者根据上一次预约时间段,先到导诊护士处出示原来挂号凭证,完成报到。若原来医生有出诊,就归入到该医生的队列中,如果医生没有出诊,就放到同组医生的报到序列中。没有同组的,只有一个同科室的医生,护士就会跟医生沟通,经患者同意后,完成报到。
在广东省中医院,患者在向导诊台护士咨询病情相关问题。
广州市海珠区一所三甲医院曾低调实行过「挂一号管两天」的不成文规定。如果当天排了10个初诊病人,若系统出现了返诊患者,系统就会主动把其调至前面,导致初诊病人的顺序和等候时间被打乱,影响原本的就诊安排。
在该院儿科医生刘颖看来,因为返诊病人已经看过了医生,理应优先处理,但初次就诊的病人在排队时可能会感到不满,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当面临潜在的冲突时,刘颖只能通过安抚和解释来平息家长的情绪,或者是协调让家长更换医生看诊。有时甚至为了避免冲突,刘颖会优先处理有情绪的患儿家长,「但这种情况整体比较少,大部分家长都是通情达理的。」
推行「挂一管三」,是一套系统工程。徐晓武说,为了推行这一次政策,医院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吸纳了医务科、门诊部、信息科、各个临床科室等,不仅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改造,要求及时甄别复诊患者,而且协调了专家增加出诊频次,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当门诊量高峰期来临时,医院还根据各科的不同情况,动态调度了导诊护士分诊,最大程度确保门诊就医秩序的有序运行。
续诊 找不到初诊医生怎么办?
初诊医生在接诊后,实际上就和病人建立了「合约关系」,其他医生跟进如何处理好?
公众对「挂一管三」的另一个关切点是:复诊是否还是找上次的接诊医生?如果该医生不出诊,医院安排其他医生代为提供复诊服务,患者是否接受?
患者李女士表示,不介意换医生,因为现在的病例在电脑上可保存资料,只要医生是同一专科背景,基本上就能了解疾病治疗方案。
在专科精细化的背景下,不少三甲医院的科室成立了若干个诊疗组,组长通常由正高或者是副高教授担任,组员有中级或者是初级职称的医生。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门诊部主任陈春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初诊医生不在,由同诊疗组的医生来接诊。要是同一诊疗组医生都不在,就按同科室、同职称的医生来进行患者的接诊。要是前面3个都没有,就由同科室的其他医生接诊。
徐晓武介绍,医院实施的「挂一管三」政策针对同一个科室,但不一定是同一位医生,是将复诊服务「归口」到了科室统一解决,由当天排班的门诊医生承担。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若由其他医生解读报告,必须得到患者的同意,如果患者不认可医院的安排,只能再次挂号,请原来医生协助完成后续治疗服务。
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患者正在排队缴费。
由他人代为解读报告看似是解决了患者需求,实际上可能埋下了隐患。刘颖说,初诊医生在接诊病人后,实际上就和病人建立了「合约关系」,若是由他人免费解读报告,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建立直接联系,毕竟,医学是一个细分领域,每一个人对疾病判断和诊断有差异,由他人解读报告,难免会产生一些意见相左的情况。
「从对病人真正负责的角度考虑,建议‘挂一管三’要规定找回原医生看诊,才有实际意义。」李华称,一方面,如果可任由医院安排其他医生看返诊报告等,患者就需要跟不同医生重述一次病情,就医的时间精力成本难免增加;另一方面,医院从节约资源和便利高效角度考虑,可能会安排年轻医生轮值接诊复诊患者,患者可能会产生就医体验上的不满。
建议避免「一刀切」,降低推行阻力
这项惠民政策可在更多的地区复制和推广,但也要解决好推行中的难题。
「挂一管三」试点政策一推出,医患双方反应可谓「冰火两重天」。患者普遍表示欢迎,而医生则顾虑更多。工作量的增加便是其中绕不开的一点。
广州一名内科主治医生李倩说,现在不少医院在门诊推行诊疗组的模式,把科室分为若干个诊疗组,每一个诊疗组都包括了高级、中级、初级医师。她担心,若是推广这一政策,同一诊疗组的上级医生就会把这项工作「分摊」给下级医生,增加下级医生的工作压力。
广州一所三甲医院产科医生程前也表示,现在各大医院都在「卷」服务,推出了「午间门诊」「夜间门诊」等便民措施,年轻医生往往晚上也都在出门诊,已经是超负荷运作的状态。
单位时间内,医生可看诊的患者数量是有限的。广州某医院一名乳腺科名医表示,自己半天的诊疗量一般在30—40个号之间,若不得不接诊额外的续诊患者,将考虑进一步减少号源,把时间和精力分摊给初诊和续诊患者,又或者只能减少对患者的人均看诊时间。
除了工作量,医生考虑的另一层因素便是绩效收入。
诊查费是医生劳动价值的直接体现。李华说,目前施行的诊查费标准其实已经不高,「挂一管三」的政策会让医生的劳动价值更不被认可。比如,心理科医生每接诊1个患者,包括复诊患者在内,往往都需要半小时以上,若取消了复诊/返诊的诊查费,其实也是否认了这半个小时医生的劳动价值。
医改专家徐毓才认为,在政策推行过程中,医院应进一步改革绩效考核机制,更凸显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让参与「挂一管三」的医生更有获得感、价值感。
如何破题?把自主权交给医院。
广州拥有相当丰富复杂的医疗生态——既有省部属医院,也有市属医院和区属医疗集团,不同医院有着不同的「生存之道」。
作为广州一家三甲医院的管理者,周丽称,目前诊查费是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若实施「挂一管三」政策,原来的门诊收入可能会减少三分之一,对医院整体打击会比较大。而实行「挂一管三」也意味着要重新梳理医院诊疗流程,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改造,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他建议,这一政策在推行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医院的特点,把制定具体执行细则的自主权交给医院,例如可选择在部分重点科室和重点病种施行,避免「一刀切」,降低政策推行阻力。
「从某种角度来说,医院是让利了。」徐晓武表示,目前南医五院的「一号管三天」还没有推广到特需门诊,只限于普通门诊,诊查费收入减少「每个月大概几十万元」。但他也表示,换个角度,亦是希望以惠民措施和良好的就医体验赢得患者认可,「医院有好口碑,就会吸引更多的病人。」从长远来看,徐晓武希望卫健、医保等多部门联动起来,出台更加完善、可持续性的措施,弥补医院在经济上的损失。
在医生们看来,「挂一管三」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老百姓的复诊需求,而这一需求其实已有不少实现途径。
周丽表示,患者复诊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实现。不少医院在自己的互联网医院设置了复诊通道,安排了医生轮值,提供解读检验检查报告、开药等服务。这样既省去了老百姓来回奔波的时间,又减轻了门诊的压力。
此前,在上线民声热线节目发布这一试点政策时,广州卫健委称正在研究哪种模式更加有利于市民看病,「例如可考虑在诊间由医生和患者协商几日后的复诊安排,现场就做好复诊预约服务。」
一些医生担心,若大面积推行「挂一管三」,将带来医疗格局的「洗牌」。
李华表示,目前部分区级二甲医院面临着缺少患者、医疗收入下降,医务人员价值感不强、流失加速等问题,若三甲医院大面积开展「挂一管三」,就会继续「虹吸」患者,对生存本就不易的二甲医院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而三甲医院也有自己的担忧。在周丽看来,三甲医院更多承担了疑难杂症的救治工作,患者情况复杂、病情变化快,如果大力推行「挂一管三」,可能会耽误患者病情。周丽建议,「挂一管三」可先在一部分社区医院进行推广。一方面是因为基层医院的建设均是由公共财政投入,公共性更强;另一方面,这项服务能引导一些病情稳定的患者回流到社区就诊,增加基层医院的吸引力,更好促进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
马亮认为,「挂一管三」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政策,可以在更多的地区进行复制和推广,但也要直面政策推行中的困难与阻力。
从长远来看,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增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减少其逐利冲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解决。
(李华、李倩、刘颖、程前、周丽均为化名)
采写:南方+记者 黄锦辉 汪祥波 陈伊纯 刘汉能 厉思璇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除署名外)
海报:张芬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