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精兵群体闪亮名片是这样打造的
■李兵峰 黎平 中国军网记者 杜圣智
初冬的阳光洒满南国大地。火箭军某旅刚刚下连的一群新兵,来到「红剑先锋亭」,这里展陈的一名名高级军士先进事迹,激励他们争当优秀号手、建功导弹军营。
火箭军某旅高级军士群体。刘明松 摄
该旅数十名高级军士组成的导弹精兵群体,在他们的履历上,写满了一个个任务履历:他们圆满完成实弹发射、作战值班等数十项重大任务;立足战位攻研破解打仗难题,让近百个创新成果助力战斗力迈上新台阶……
这个高级军士群体平均年龄不到40岁,平均服役21年,在苦练精训中书写绝对忠诚、用过硬本领激扬新时代强军路上的浩荡东风。
01
不管是「首次」还是「备份」,都要干得精彩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中行驶,不久就到了大山深处的一座营盘,一下车只见一句标语「前是山后是山,心中责任重如山」格外显眼。这里是一级军士长陈志远扎根20多年的地方。
与「八一勋章」获得者王忠心参观训练创新成果。刘明松 摄
4年前,王忠心退休,由陈志远接过班长接力棒。班长岗位很普通,但在这个群体中,又无比特殊,陈志远感到重担在肩。
别看陈志远平时话不多,可一谈起导弹技术,眼神就放出光亮,正因为他的踏实可靠、技术过硬,这些年来,他带领班组成员做到反应「零时差」、操作「零差错」、数据「零误判」……
担任班长不久,陈志远首次面临一项重要任务——为导弹 「体检」。
「大事做精彩,小事做精细,导弹的每一步测试操作都不能有半点马虎。」他再一次告诉自己,给自己打气。
「开始测试!」随着陈志远一声响亮的口令,测试有条不紊地进行,直到最后一个项目顺利完成,他才长舒一口气,紧锁的眉宇终于舒展开来。
在连荣誉室门口挂满了牌匾,这都是连队近年来所获荣誉,其中有一块「一等功」,属于陈志远带的班。
「对待工作一定要严谨,特别是咱们这个岗位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班里,陈志远和中士小杨一对一谈心交流。在小杨眼里,这个「师父」没有一点老兵的架子,「不管干啥活,都是带着我们一起干。」
这几年,陈志远带领全班圆满完成多项重大任务,在大山深处继续书写导弹精兵的军旅传奇。
军人时刻盼着走上战场,一级军士长张继国就是这样一名军人。那年,张继国奉命参加阅兵任务。作为特装车驾驶员,他凭借过硬的驾驶本领当上了「助理教练」,承担起训练其他驾驶员的任务。
然而,正当张继国满怀信心地认为可以驾驶大国长剑接受检阅时,方队领导却决定让这名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老兵作为备份驾驶员。
「这是组织赋予我的任务,我坚决执行!」虽然有些不舍,但是张继国毫无怨言。
「只要组织需要,就算是备份也要做到最好。」正式接受检阅那一天,张继国全神贯注,随时做好替补上场的准备。
同样的情况,是一次旅队奉命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张继国所在班组也在任务名单内。就在他信心满满准备走上发射场的时候,随机抽点发射单元,让他与亲手发射失之交臂,只能担当备份。
「虽然没能发射导弹,但听见导弹划破长空的那一声巨响,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发射当天,看到导弹穿过云霄,张继国满心欣喜。
「全时待战、随时能战,这是对我们导弹号手的要求。」张继国说。
「不管是首次执行重大任务,还是担任任务备份,我都会坚守岗位,时刻为托举大国长剑腾飞做好准备!」该旅一场以学习高级军士群体先进事迹的情景课拉开帷幕,这句话说出了老兵的心声。
02
不管是身处哪个岗位,都要追求极致干到最好
扎实开展专业训练。刘明松 摄
「这个是三等功,这个是全军士官人才优秀奖……」一名战士挨个数着一级军士长唐兴春胸前的勋章。
「征兵的时候,听说有支能发射导弹的部队,多威风啊,我毫不犹豫就报名了。」谈起20多年前,唐兴春怀着「导弹梦」来到这支神秘的部队。然而,看着同批战友一个个分到战斗班排,他却来到自己第一个岗位:到炊事班养猪。这让唐兴春的心情一落千丈。
「在哪都是干,干就干到极致。」分到炊事班时的几个夜晚,唐兴春躺在床上跟自己较劲,最后说服了自己,「我就是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养猪我也要养得最好!」
到炊事班不久,他钻研上了养猪技术,成了一名远近闻名的养猪能手。很快,表现出色的唐兴春入了党,还当上了炊事班班长。但是,在他心里一直没有忘记那个「导弹梦」。
当兵第六年,唐兴春有了转岗机会。他主动申请来到了一个保障专业。转岗到新的岗位,唐兴春一切要从头学起。
专业学不会,就天天追到战友后面请教;实操不熟练,就每天加班加点一步步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通过不懈努力,仅一年时间,唐兴春就掌握了专业所需,并凭借娴熟的专业素养再次当上了班长。
从军28年,唐兴春先后在3个连队、担任4个专业班班长。如今,他每天都在紧锣密鼓地做着任务准备,一遍遍推演方案,一次次操作武器……
托举长剑飞天,感受着导弹发射时大地传来的震动,他朝着自己当年的那个「导弹梦」,不停地奋进前行……
在某旅驾驶专业考核现场,三级军士长张安全坐在驾驶室,炯炯有神的双眼盯着赛场上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布满老茧的双手在方向盘上娴熟地转动。
踩离合、换挡、给油……一套动作一气呵成,特装车在他的控制下朝着既定目标飞驰。急速转弯,定点停车,快速跑到维修考场……听着考官报出满分成绩,张安全走出考场,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当兵18年,仅开车我就开了17年。」张安全介绍,从小他就对机械研究感兴趣。小时候,家里的电子设备几乎让他拆了个遍。入伍后,他把眼光放在了特装车上,「要是能开上导弹发射车,把‘大国长剑’送至战位,这可是骄傲一辈子的事。」当兵第六年,他实现了这个梦想。
那年,张安全执行任务时,发现原有装备性能存在改进空间,于是就当起了有心人,一有空就抓紧时间琢磨。特别是冬天,常常是爬到零下几度的车底,一琢磨就是好一阵。后来,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找到旅里的专家尖子进行验证。
很快,一份关于优化某装备系统的研究报告出炉,得到上级领导认可,推动了该装备的改进工作。
这个平均党龄16年的高级军士群体,21人被上级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不断书写士兵荣光。
03
不管是平台研发还是实用革新,都要从创新中要战斗力
在火箭军某旅高级军士创新工作室内,一级军士长宋庆林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满是激动:某型模拟训练仿真系统的一个设备研发成功。
结合装备给年轻官兵讲授专业知识。刘明松 摄
这套系统的成功研发,不仅可以满足号手的专业学习和训练考核,而且能满足多岗位操作训练,大幅缩短新号手成长周期,有力提高部队训练水平。
该旅高级军士依托创新工作室,不断开展交流、深化问题研究、组织集智攻关。
一级军士长宋庆林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有一次,该旅刚刚经历装备换型,如何更好更快地掌握装备性能,宋庆林发起了冲锋。时间紧任务重,他一边学习电路设计,一边研究技术参数,收集整理装备各部件图片上千张,记录参数上万组,成为首批通过上岗资格认证的号手。
如今,在导弹技术领域深耕多年,宋庆林始终铆在训练一线、铆定为战创新,编写出10余本专业书籍,还发表了多篇论文,成为全旅知名的「兵创客」。
一次演练中,一级军士长徐品森产生灵感,将汽车玻璃上的隔热膜技术运用到了一个装备上,没有想到却产生了很好效果,受到了官兵的好评,并进行了推广。
多年前,徐品森有一次在执行任务中,发现采用以往的伪装方式所需人力大、耗时长,通过改进创新,将时间大幅缩短。
还有一次,该旅迎来装备换型。面对全新应用原理,很多官兵心里都没底。作为专业教员,他自觉担起重任,仅一个月时间,他就整理了3本学习笔记,始终在所在专业考核中名列前茅。
如今,徐品森已经成为旅里的创新「大拿」,为该旅备战打仗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声「班长」重千钧。这个高级军士群体中80%以上担任班长,个个都是基层分队的专业教练员。他们以倾囊相授的真挚情怀,带领身边官兵练好练精手中武器,争当敢打必胜的精兵骨干,不断壮大导弹人才方阵。
该旅一名名高级军士坚守练兵备战一线,成为一张张闪亮名片。他们投身壮阔的砺剑征程,精武强能、建功岗位,有力托举大国长剑腾飞。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李兵峰 黎平 杜圣智
编辑:韩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