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40周年的新起点,上汽和大众再次续约,将不断拓宽彼此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共同支持上汽大众的发展,助力合资企业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二次创业’。」
12月10日,上海安亭。在上汽大众40周年「共出众启新篇」活动上,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现场表示。
上汽大众的「庆生」活动上,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手里拿着「欢迎回家」的「邀请函」,带着对上汽大众深深的情感与回忆——他们,是上汽大众2800万车主的代表。
车主的信赖与支持是上汽大众践行长期主义的一个侧影。就在半个月前,上汽集团宣布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延长合资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拉开了中国汽车合资2.0时代的大幕。
上汽大众40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取得长足进步的40年,也是中国经济创造无数奇迹的40年。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蹒跚学步,到如今在全球汽车舞台上大放光彩,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汽大众都是当中的实践者与见证者。
「共出众」,意味着中国将坚持高水平开放,继续推动跨国公司与中国市场双向奔赴、互利共赢。「启新篇」,则传递出上汽大众这家合资车企的代表,将主动拥抱智能网联汽车大潮,以更加出众的产品,服务移动出行新时代的信心和决心。
忆往昔:一款款「国民车型」带动一整条产业链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翻开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史,桑塔纳国产化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页。
1984年10月,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合营合同,由此拉开中国汽车合资合作的序幕。桑塔纳是双方合作的首款车型。
1985年,上海车展上桑塔纳一炮而红;1987年,桑塔纳国产化项目正式启动;1993年,家喻户晓的桑塔纳年产量突破10万辆;1999年,中型车代表帕萨特首辆车下线;2008年,上汽大众自研的「国民神车」朗逸上市,开启长达十余年的同级车「霸榜」之路;2010年,上汽大众首款国产SUV途观上市,迅速引爆市场;2019年,上汽大众首款基于MEB平台开发的纯电动汽车ID.3下线,带动ID.家族以13万辆的成绩位居2023年合资纯电车型销冠……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通过上汽大众留下的足迹,可以看到中国汽车工业成长的清晰脉络。
40年来,上汽大众的汽车走入千家万户,成为2800万用户的生活伙伴,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飞跃,更带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繁荣。
从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角度,可以一窥上汽大众的独特贡献:
上世纪80年代,第一辆CKD(全散件组装)桑塔纳轿车驶下生产线,它是由上海的工人师傅靠着葫芦吊、锉刀、榔头等工具加班加点拼装出来。彼时,德国【明镜】周刊在实地考察后写道:「大众汽车将在一个‘孤岛’上生产,这里几乎没有任何配件供应商。」
40年来,在合资经营的历程中,上汽大众与本土供应商相互成就,带动数百家零部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攻克了国产化的难题。如今,这些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包括造车新势力在内的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以零部件企业延锋集团为例,1986年至1993年,以桑塔纳国产化为契机,延锋陆续开发了100多个引进车型的内饰产品,逐步闯入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头部阵营。如今,延锋已从传统的内饰、座椅、电子等供应商,发展成提供数字化座舱解决方案的智能制造企业,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40余个生产研发基地。
「上汽大众对国内汽车供应链的建立和完善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如今很多头部供应商都与上汽大众有过紧密合作。」延锋国际总经理臧纯高称。
以上汽大众的发源地上海安亭为核心,嘉定区在1998年就成立了汽车产业园区,至今已累计吸引超10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2023年,嘉定全年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产值超过3500亿元,占上海全市汽车总产值超三成。
从上海,到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上汽大众在国内布局多处生产基地,既满足了企业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拉动当地和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体现出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看现在:驶上传统车企创新转型「快车道」
随着新能源汽车迅速崛起,如今,全球汽车工业都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浪潮,合资品牌由于起步较晚、节奏较慢,错失了市场先机。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今年11月,我国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60万辆,同比下降9%,市场占比进一步下滑。
合资汽车品牌向何处去?这是上汽大众等合资车企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作为合资品牌领军企业,上汽大众率先转型,开启「油电同进」「油电同智」战略。今年以来,ID.家族产品全新升级,被上汽大众喻为「超聪明油车」的途观L Pro、帕萨特Pro也先后上市,将智能化产品覆盖到了最核心的中型SUV和轿车市场。叠加「限时一口价」等灵活营销策略,上汽大众在变局中成功实现「破局」。
11月,上汽大众延续「油电同涨」的局面,单月销量13.25万辆,同比增长10.41%,连续四个月实现环比增长。其中,上汽大众新能源车型批发销量达1.6万辆,其中ID.家族销量突破1.4万辆,稳坐合资纯电车型第一名。
进入12月,上汽大众旗下的大众品牌2024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大关,成为今年首家年销量破百万的合资品牌。从车型布局到上市节奏,从产品配置到销售策略,上汽大众在今年的全方位变革,无疑为合资车企树立了品牌重塑的样本。
12月10日活动现场,王晓秋特别提到:「近期,上汽与奥迪、大众先后签订合作协议,启动了上汽奥迪新平台、新车型的联合开发。上汽集团将全面助力上汽大众,以‘中国速度’,共同开发新产品,抢跑新赛道、抢抓新机遇。」
从合资元老到转型先锋,上汽大众的40年发展道路上,有过高光和荣耀,也经历了颠簸和坎坷。虽然时代在变、市场在变,但企业的信念从未改变、大方向从未跑偏。
行业观察人士评价,一直以来,上汽大众在推动中外汽车工业的交流中,始终扮演着「领头雁」的角色。企业自觉担当起制造业开放的「先遣队」,帮助中国汽车产业加速融入全球市场。
独行快,众行远。尽管未来挑战巨大,但上汽与大众提前续约,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德双方对合资企业、中国汽车产业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信心,更意味着股东双方携手合作、赋能上汽大众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更加坚定。以上汽大众为代表的合资汽车品牌,已经开始穿越周期。
向未来:「技术共创」引领汽车合资新时代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一开始,中国汽车市场对外开放,被外界认为是「市场换技术」。1990年,上汽大众技术中心大楼破土动工,成为上汽大众培育自主研发能力「长征路」的第一步。
历经数十年发展,包括上汽大众在内,中国汽车工业在技术领域的进步日新月异,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造力。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汽车企业不仅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在续航里程、充电效率、电池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也在高精度地图、车路协同、V2X通信等智能化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让汽车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为集出行、娱乐、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移动空间。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交流,从过去的「拿来主义」到如今的「结合主义」,上汽大众「二次创业」步履稳健。
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称,要持续保持上汽大众的品牌竞争力,「就是要把中外股东最好的东西拿过来,将德系基因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用更开放的心态和模式来造车。」上汽大众股东双方一致表示,新合作期内,将结合汽车行业转型趋势以及中国市场的需求特点,融合各自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手,持续打造「更懂中国市场」的好产品,开启由「技术引进」到「技术共创」的汽车合资合作2.0阶段。
中德双方的「技术共创」,一方面依托德国大众在底盘和动力总成方面的技术优势,延续德系品牌的品质、品控、调校、驾控,另一方面将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方面,得到上汽集团、供应商和整个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加持,两者融合将研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加快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转型。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奥博穆表示:「我们将为上汽大众在新兴技术领域注入更多研发资源。上汽大众计划至2026年会推出两款基于CMP平台的全新一代电动车型。到2030年,上汽大众将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有15款专为中国市场开发、8款为电动车型。我们有信心在智能网联时代继续保持上汽大众的竞争力。」
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看来,此次上汽大众的全新合作方式,代表了中德双方「以变应变、主动求变」的态度。这次合作对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迈入全球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回顾过去,正是由于上汽大众打开了合资的大门,中国的汽车工业才能大踏步前进,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跨越,也只有继续开放,将合作共赢进行到底,中国汽车工业才能持续进步。
展望未来,出行不仅仅是一种交通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满足新时代新需求,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转型未有穷期。包括上汽大众在内的中国汽车工业,向前的脚步永不停歇、向上的攀登从不懈怠,正昂首迈向下一个更加辉煌的40年。(记者:姜微 何欣荣 参与采写:李一帆)
【经济参考报】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