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这贬值那贬值,没想到人们仰慕的大神 —— 专家,也加入到贬值的队伍了。
他们有些宏论高见,好家伙,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咱们支起耳朵来听听。
心脏不好的、血压高的、心理素质不够过硬的,建议采取点预防措施,以免受了惊吓有个好歹。
高见一:年轻人不要只考虑收入,要多进厂打工帮助制造业发展
献策人:经济师张兴海
张兴海是赛力斯集团创始人、重庆工商联主席,以115亿身家列「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975位。
怎么样,够成功的吧?
张老这话的本意是,中国缺少产业工人,年轻人应有使命担当,投身到火热的工厂中去,而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小九九,眼睛光盯着收入多少。
出发点是不错的,年轻人的志向抱负,不就是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吗?按张老的意思,看菜吃饭,看钱干活,格局低了。
但不知他想过没有,年轻人不考虑收入,拿什么过日子呢,买房、结婚、养娃哪一样不要钱,总不能喝西北风吧?
年轻人倒不是不愿进厂,好厂也是抢着去的,问题在于,很多工厂活重薪低待遇差,劳动法不好使,「五险一金」不一定有。
上班把人当机器,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也恨不得叫你省了。
而且说降薪就降薪,说裁员就裁员,让你时时处于「有今天没明天」的惶恐之中。想留你又给你画饼。
所以才有不少人宁愿去送外卖、跑快递。
类似观点,经济学家、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也发表过:
年轻人要为大局考虑,放弃找高薪职业的想法,去赚钱少的岗位锻炼自己。
什么叫饱汉不知饿汉饥、站着说话不腰疼,这应该就是了。
有人不客气地说,专家讲得好,讲得妙,让你的子女来跟我并肩奋战,一起去工厂锻炼打螺丝。
也有人顺着专家的思路建议:
企业不要只想着公司赚钱,要多给年轻人提高收入待遇。
专家不要考虑职称头衔和工资福利,要多给社会做贡献。
这样的建议也颇具「专家范」,不知专家怎么看?
高见二:付费打工解决就业难问题
献策人:匿名专家(未留名不知是不是怕晚上出门挨砖)
毕业大学生就业历来是个难题。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感慨「毕业即失业」。
前两天,有位网友说她的女儿浙大本科毕业,在一家公司打了几个月工,因为不喜欢公司的氛围离职,刚好老家招聘辅警,就去考上了,说起女儿干辅警感觉很没面子。
立马招来其他人的吐槽,说当辅警多好的工作呀,还有机会考编转正,多少研究生、本科生在送外卖、当保安呢,更有好些人连工作都找不到。
今年有1158万大学生面临毕业,这个规模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将比往年更大。
再难也难不住才华横溢的专家,有位专家就出了这么个「金点子」:
大学生付费上班,然后企业加强培训,让员工获得工作经验。这样企业有资金流入,大学生也可以就业。
这办法有点逆向思维,不按常理出招,似乎是一种新探索。
但仔细一琢磨,又感觉不对劲,别人打工挣钱,这可是干了活还要倒贴钱,钱多得烫手吗?
就算花钱学经验,刚毕业大学生一穷二白,哪来的钱呢?还不是啃老找父母要。完了能否获得工作岗位还是未知数。
作为企业当然欢迎这种搞法,白用劳力,还能增加一项收入,至于培训,最好的培训就是干活。
还别说,真有「创新先驱」这样干了,某医院、某电视台、某网游公司以「实习管理费」的名义收费用工,可谓「段子照进现实」。
去的人不仅要加班,还要付上班费,且食宿自理、保险自交,领导(老板)乐得恐怕睡觉都笑醒。
也难怪,「一人毕业,全家头疼」。
现在就业市场把大学生当萝卜白菜挑,3000块招不到一个农民工,但招一个大学生妥妥的,还可能出现挤破头来抢的场面。
这位专家的点子尽管比较奇葩,但也的确映射出无奈的现实。
高见三:老百姓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中国经济就可以恢复
献策人:「中国房地产之父」孟晓苏
孟晓苏是中房集团原董事长,对房地产研究造诣很深,属于扛把子人物。
他说这话的由来是,去年我国房屋销售额从上一年的18.2万亿元跌至13.4万亿元,减少近5万亿,楼市低迷,影响经济,而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5万亿。
按他的说法,如果大家把三分之一存款拿出来买房,就可提振楼市,促进经济恢复。
但这15万亿,是不是、或者有多少是普通老百姓的?
恐怕占比较小,过去几年疫情压得多少人喘不过气,多少人的钱包其实是大幅萎缩的。
不少人听到专家的话表示:
惭愧!拉了平均存款额的后腿。我的三分之一存款够干嘛呀?
还有人说:
三分之一存款够买房,还用得着你劝吗?全豁出去也差得远!
实际上,80%的家庭买房,都是举全家之力,而且还贷款为银行打工。
专家鼓动老百姓多消费,就像经济学家、复旦大学兼职教授林采宜说的:
「把钱花光,为国争光。花钱就是最好的爱国方式。」
到底是专家,站位相当之高。一门心思花钱,是为了促进货币流动,以内需增长拉动经济。
但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花钱,或者说不敢放开花?
这个问题大家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专家不知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不知道。
回到话题,恢复和推动经济,靠老百姓买房又能起多大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