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从南极科考到全球市场:一颗飞奥无人机「心脏」的跃动

2024-12-07社会
「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五月份,现在3000余台的年产能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了。」12月5日,山东飞奥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奥航空」)生产车间机声隆隆,各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董事长兼总经理常书增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已在筹划二期,顺利的话,建成投产后,可实现每月1000—1500台无人机发动机的产能。
订单爆满、扩能增产背后,是飞奥航空「绝活」在手的底气。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无人机发动机和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的企业,飞奥航空有两点让业内众多企业「望尘莫及」。第一是从设计、研发,到原料加工、零件热处理,再到整机组装测试、量产,在飞奥航空全自主知识产权、全工艺流程的无人机发动机生产线,可以一站完成。第二,飞奥航空在国际上首创了发动机专业定制业务。经过多年积累,半年时间就可根据客户要求完成一款新的无人机发动机的研发生产。
「有油动无人机的地方,就有我们飞奥的DLA发动机。」常书增告诉记者,早在2013年,飞奥航空生产的一款发动机就曾随南极科考队出征,并顺利完成科考任务。「当时科考队带了好多发动机,国内国外都有,最终只有我们的发动机可以让无人机正常飞行,没有熄火。」常书增说,目前,飞奥航空有近40款产品热销国内外,性能上领跑行业前沿。
产品过硬,靠的是进化式的不断创新。 今年,飞奥航空研发投入占销售总额的20%。前两年,这个占比甚至高达50%—60%。
「创新是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不要‘大致’‘差不多’,要做就要力争把发动机性能做到更好、最好。」在常书增看来,一个好的无人机发动机,要达到两个标准。其一,从海拔10米处,在5到8分钟内飞到6千米高处,转速达到6千转,「速度快还不会‘高反’」;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条件,也依然能够稳定启动和运行。
为了这一目标,飞奥航空紧盯发动机配件搞研发。常书增的办公室,设在厂区一楼转角的位置。房间陈设简朴,比起办公室,更像是一个工作间。靠墙的四层铁架子上,放置的除了极少部分文件,就是各式各样的发动机及其配件。「这些配件摸起来冷冰冰的,但它们也是有生命力的,在热加工处理等生产环节,它们的性能是会‘游动’的、重新排序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像对待孩子一样摸清它的‘性格’,定位住它。」
十年磨一剑,飞奥发动机为了一个配件也可以花费十年甚至更久。去年,飞奥航空确定了更适合无人机发动机曲轴联杆的材料。为了寻找这一材料,他们已经用了十几年。
在不断试错中勇往直前,目前飞奥航空已实现了「三百多个配件,90%的可自主研发生产」,拥有120多项发明专利,在专业无人机发动机领域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生产的无人机发动机可适用于从12公斤到300公斤的多种机型无人机。其中360CC四缸发动机是航母辽宁舰无人机的首选发动机。
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数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作为华东地区划设低空飞行空域最大的城市,日照也加紧了布局低空经济的步伐,围绕支线运输、通用航空、航空产业「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和「1+N」通用航空发展模式,配套出台了21条扶持政策,初步形成了航空制造和维修、飞行培训、航空研学、空中游览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
低空经济火爆,无人机产业可乘风而起。在常书增的未来十年计划中,前五年要完成无人机发动机项目二期,后五年专注于消防类、救援类无人机整机研发生产。而这些研发、生产、测试、试飞基地,常书增还打算继续放在日照。
「七年前,从西安来到日照,冲的是日照温暖的名字,冲的是大海、空域,冲着日照的老百姓,冲着日照政府部门。」常书增说,八年前到日照考察时,他们首先看中了日照6000平方公里的海域和适于低空飞行的空域,这为就近进行无人机飞行测试提供了极大便利,其次就是日照人的踏实、诚信。
「初到日照,我专门打了两次出租车,跟司机聊天,司机们都说‘我们日照不错,不排外,来吧’。去菜市场买菜,买多少就是多少,商家不会短斤少两。」为什么「人」这么重要?常书增说,高端制造要几代人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去做,企业要在当地发展,员工的品行就非常重要。
「近八年的时间,我们从最初的四五款产品发展到现在40多款产品,而且质量越来越可靠。这证明我们当初选择日照没有错,所以我们也不打算再往外走。」常书增介绍,着眼未来,他们已在日照投入500余万元专门建设了两个风洞用于发动机性能测试,其中2号风洞是目前业内最大的无人机动力测试风洞,两个风洞预计明年便可投入使用。
「好地方,好空域,好政府,相信我们也会在这里实现好的发展。」常书增说。
(大众新闻记者 丁兆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