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冯樱子 北京报道
「前一阵不敢看股市,最近不敢看理财。」10月8日,一名投资者李先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他在一国有大行购买的短债理财产品,出现了一天跌幅近2%的情况。
9月底以来,一系列提振经济政策组合拳相继落地,A股市场表现持续强势,股债「跷跷板」效应愈发明显,这也引发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波动。不少投资者表示,R1、R2低风险固收类理财出现亏损。
对此,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高级副总监朱萍萍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银行固收理财配置的大头是债券,尤其是低风险固收类理财以利率债配置为主,近期此类产品的亏损主要与债市回调有关。
银行理财收益波动
「几家欢喜几家愁」,一边股市狂欢,一边债市调整。受此影响,近期以「低波稳健」为特色的固收类银行理财,收益率也出现较大幅度波动。
10月8日,投资者李先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30万元的本金,一天亏将近600元。」据李先生介绍,他在国有大行购买的短债理财产品,连续几日收益为负,目前本金已经出现亏损。
遇到类似情况的投资者不在少数。另一名投资人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他属于低风险偏好投资者,购买的都是R1、R2风险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近期「一半产品都绿了」。
9月底以来,一系列稳定信心、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出台,如央行年内第二次降准0.5个百分点、降低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20个基点等,释放了大量流动性,增加市场资金供应,同时股债市场的「跷跷板」效应导致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
「这是近四年来力度最大的降准降息,超过市场预期,向市场发出了强烈的政策信号,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风险偏好。」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受此影响,部分资金从债券市场、理财市场流向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波动加大,债券收益率上升,以债券为主要投资资产的理财产品、债券基金净值下降。
业内认为,目前在市场上引发出「债市下跌→净值回撤→产品赎回→被迫卖债→加速下跌→持续赎回」的负面影响链条。
朱萍萍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实际上从今年二季度以来,央行就开始一系列措施进行债市调控,避免国债市场过热。而随着9月超预期的降准降息政策,以及一系列支持地产和股票市场的刺激政策轮番出台,进一步推动了长期利率上行,造成债市的持续调整,进而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表现。
有数据显示,近一周,1300只以上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以及逾2400只债券型基金净值出现下跌。
国投证券分析师尹睿哲认为,总体上,政策「组合拳」的出台,短期内快速倾斜股债配置天平。后续要继续观察配置类机构进场节奏、流动性平稳与否、理财负债端稳定性及监管机构对债市波动的态度变化等。
对此,董希淼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投资者应基于对经济基本面的合理预期,结合自身资产负债等情况进行投资决策,高度重视利率风险;理财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要警惕理财、基金等产品可能大规模赎回风险,妥善做好流动性安排。
部分产品或面临短期赎回压力
目前,固收理财的净值下跌,让市场联想到2022年底的大规模破净赎回潮。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也有不少投资者表示将及时止损,赎回短期及开放型产品。
据中信建投证券固收团队测算,节前9月27日至9月30日,样本理财产品回撤幅度超过0.1%,其间债市收益率上行幅度超过20个基点,达到历史上小范围赎回的临界点。
另有理财子公司人士透露,此前央行要求相关公司报送产品净值及赎回情况。
华西固收研报中分析称,在今年8月的两轮债市调整行情中,理财的波动控制相对较好,这一现象可能也反映出理财在8月期间使用了不少的历史积累浮盈。后续随着浮盈余额基本耗尽,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向市场靠拢,「负反馈」可能更容易被触发。
同时,上述研报也提到,当前或还有一些缓冲垫,可以扛的时间更久一点。
对此,理财公司业内预计,短期内赎回压力将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且各家已加大流动性储备以应对潜在风险。
一名理财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机构已采取预防性措施,加大流动性储备,投资组合中也加大了对现金、存款等的配置比例。
也有相关从业人员透露,在经历2022年底理财产品「赎回潮」后,理财公司普遍加大了现金留存比例,且流动性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此外,债券作为一类相对稳健的证券资产,虽然会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出现价格和收益率的波动,但是与股票等其他资产相比更为稳定,体现在其波动空间有限。业内普遍认为,暴跌发生概率也较低。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表示,经历大幅调整后,债市已对后续或有的财政增量政策有所反应,若10月政策落地且并未大超预期,则利率进一步向上的幅度或也有限,且在此期间,货币政策也将进一步配合,在此情形下,债市各类资产性价比也将逐步显现,部分品种或已进入配置区间。
国盛固收研究报告称,央行降准降息等宽松政策落地,债券市场存在一定的止盈情绪,但仅靠货币政策的宽松,难以改变广谱利率下行的大趋势。降息落地,资金利率将进一步回落,从而存单利率和短债利率也将下行,相比而言,长债的票息优势将进一步显现,长债风险有限。短期考虑到政策不断加码落地,以及市场情绪的持续发酵,市场依然存在风险。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