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来,他们努力将4万余名违法犯罪的孩子们拉回社会的怀抱。
拯救一个孩子挽救一个家庭
还记得当年轰动一时的电影【少年犯】么?其主要讲述了少年犯方刚、萧佛、沈金明等人被押送进市少年犯管教所,最终改过自新的故事。【少年犯】上映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该片反映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牵动着千百万父母、教师和社会学家、司法工作者的心。影片拍得极为真实,表演得又非常质朴,许多情节都催人泪下,获得了法制文艺优秀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等诸多奖项。而这部影片的取景地,正是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
图说:【少年犯】海报。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供图(下同)
上海未管所的照片档案册中收录了这样一段话:「1985年,为宣传党的劳改方针、政策、深圳影业公司来所进行【少年犯】影片的拍摄。影片由张良任导演,王静珠任编导,全部犯人演员均由我所少年犯担任。」
图说:影片获得众多奖项。
监狱实景拍摄,少年犯扮演「少年犯」
1985年6月18日,电影【少年犯】在未管所举行开拍仪式,该片是内地第一次用监狱实景拍电影,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用未成年犯扮演「少年犯」。
影片镜头真正带领观众一起到了高墙里,看到孩子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服刑和接受改造的,从而引发人们思考社会、学校、家庭如何担负起责任,防止孩子犯罪。
图说:电影剧照。
取景地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始建于1953年11月5日,原名上海市少年犯管教所,2007年1月18日改为现名,是上海市唯一一所对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执行刑罚的国家机关。
人是需要拉一把的,更何况他们还是些孩子
七十年来,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经历了九次搬迁的严峻考验。几代未管人将初办时仅有120间陋房,479名押犯的未管所逐年建设成为集校园式和园林式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改造场所,并荣获部级现代化文明少管所和上海市文明单位的双冠称号。
近四万名违法犯罪青少年在这里得到心灵复苏,他们中绝大多数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其中许多跨进了高等院校的大门,有的为抢救国家财产献出了生命,被追认为烈士。
未管所将未成年犯的义务教育与全员职业教育一并接轨社会教育,并以「思悔、亲情、责任、感恩」为主题的「爱的教育」为品牌,以罪犯价值观教育为重点,打造具有未管特色的监禁文化,已形成「一个广场,四个中心」(回春文化广场、教学中心、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艺术矫治中心)的教育格局。同时,未管所在「5+1+1」成年犯教育矫治模式基础上,提出了「3+3+1」的未成年犯教育矫治模式,通过探索建立教育类、矫治类、评估类三大模块,充分汲取运用各方资源,着力解决「未成年犯教育矫治社会化」这一关键性问题。未管所还将「工学业一体化」理念,融入未成年犯劳动矫治中,建立「以工促学、学以致用、以学谋业」的劳动矫治模式,坚持以未成年犯回归社会生存与发展需求为导向,整合监狱、社会、家庭、矫治对象四方资源,实现矫治项目与未成年犯回归生存、发展需求的有效衔接。
图说:监狱教师为罪犯授课。
几代未管人艰苦创业、辛勤耕耘,以「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政策为宗旨,以教育改造违法犯罪少年为己任,将一个个扭曲的心灵从噩梦中唤醒,将一名名少年引向「回春」之路。
2024年,在两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新一届未管所党委班子,围绕局、所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坚持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规范化」引领赋能未管所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充分运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矫正方法,贴近未成年犯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努力教育、感化、挽救每一名失足少年。沿着七十年的辉煌轨迹,续写上海未管工作的新篇章,为上海司法行政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讯员 林芝瑜 新民晚报记者 曹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