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约1.3万个住宅小区中,已有约1.25万个住宅小区建有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基本实现了本市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应建尽建」。这是上海市房管局昨天披露的数据。
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猛于虎,这些年已被无数悲剧印证。2月23日,南京市雨花台区明尚西苑6栋发生火灾,造成15人死亡,44人受伤。元宵节前夜发生这样的惨剧,家庭破碎,亲人永隔,是何等令人悲痛。据消防部门初步分析,火灾为6栋建筑地面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处起火引发,一层起火后,架空层直接联通了建筑内部的天井,形成烟囱效应,向上快速蔓延。
荒诞的是,据起火楼栋居民介绍,因为电瓶车禁止上楼入户,小区物业就将底楼面积两三百平方米的架空层规划为电动车停放点,并设置了公共充电桩。如果所言为实,说明小区物业对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的危害,认识还存在误区,直接把「猛虎」拴在了家里。
那么,上海已建成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现有充电设施与小区电动自行车的比例是否合适,数量是否够用,能否物尽其用?如果仍有居民图方便,将电动车或电瓶带回家充电该如何及时发现制止?这些问题,仍然让人感到揪心。
图说:徐汇消防排查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唐郁 摄
这绝非杞人忧天。今年1月3日8时许,浦东新区一小区居民家中正在充电的电动自行车电池起火,引燃了客厅杂物,造成两名租客被困。幸好消防救援人员及时出警扑救,未造成人员伤亡。据媒体报道,事发小区就建有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还配备了电梯智能阻车系统,但租客却将电动自行车电池拆下带到房间充电,最终酿成火灾。
上海持续推进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方便于民,令人称道。我们既期待全市的住宅小区都能早日实现充电设施全覆盖,也期待已经建成的充电设施,都能真正发挥作用,让居民们能用、好用,不再把危险带回家。
要做到这一点,硬件是基础,治理是根本。昨天起,本市开展住宅小区运行安全管理专项检查,最大限度防范化解住宅小区内各类安全隐患。希望专项检查能够拉直上面那些「问号」,更希望这样的检查,今后不再以灾难为「发令枪」,而是成为制度,融于日常。
潘高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