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之后的北京山区依然寒冷,早晚时段温度低至零摄氏度以下,在北京山区水毁公路重建施工现场,工人们已经重返岗位,全面复工。按照施工节点任务,在今年汛期来临前,北京全市恢复重建工程百余条山区道路将全部完工。
除了恢复通行条件,此次山区道路重建还重在提升抗灾韧性,桥梁行洪能力得到提升。此外,「三年全面提升」工程也在抓紧推进,目前正进行招投标工作,力争在3月底开工。
109国道门头沟段青白口桥重建施工现场。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新建桥梁行洪、抗灾能力更强
从门头沟城区出发,沿着109国道向深山区行驶约一个小时,就能抵达青白口村,这里是永定河和清水河的交汇处。青白口桥跨越永定河,受23·7水灾影响,青白口桥损毁严重,被判定为危桥,需拆除重建。
目前,原先损毁严重的老桥已经被拆除,在它旁边已经搭建了一条临时过河通道,另一侧,新桥也在抓紧施工。河道内四根桥墩已经搭建完成,工地上工人们忙碌不停,正在为后续施工做着准备。
「重建的青白口桥比老桥更长,跨度更大,目前桥梁的基础已经完成,即将转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北京建工养护集团八公路处副经理高玉龙告诉记者,新建的青白口桥全长127米、宽11米,跨度由原来的10米增加到30米,共有四跨,还将比原桥高1米。桥梁的行洪、抗灾能力更强。
在109国道门头沟区沿线,有多座类似的桥梁正在重建。109国道是门头沟山区道路中水毁比较严重的一条,重建任务艰巨。北京市交通委员会门头沟公路分局工程管理科副科长范虎彪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全力推进桥梁工程建设,除了青白口桥,还有法城口桥、漫水桥等都需要重建,进度基本是下部结构马上完工,3月中旬以后开始上部结构施工,争取4月中旬左右完成全部结构工程。
109国道门头沟段青白口桥重建施工现场。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门头沟、房山水毁道路重建工程已全面复工
记者从门头沟公路分局了解到,门头沟区水毁道路恢复重建工程共计28条县级以上公路,恢复重建里程149.2公里,重建桥梁9座,北京市交通委批复预算资金14.6亿元。
「截至目前,工程累计完成13条,完工进度已接近七成。」范虎彪表示,在门头沟公路分局的组织下,工程各标段积极筹备、迅速启动。春节后,门头沟公路分局全力推动复工复产,整体上已全面复工,计划在3月底左右完成混凝土结构施工,4月后开始路面主体施工,全部工程力争5月底完成。
除了抓紧复工复产,门头沟公路分局还组织开展节后安全隐患大排查,通过自查自纠,排除各施工点及项目驻地安全隐患,同时开展复工安全条件核查,督促各施工单位加强入场人员教育,做好机械设备验收。严把「质量关」,组织做好各项结构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督促施工单位对已完工项目进行全面排查,确保质量安全。
据北京市交通委房山公路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负责的县级以上公路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共44项54条路,修复里程达238公里,包含63座桥梁。在春节前,房山区已完成37条道路的修复工作,完成投资14.2亿元,占总投资22.58亿元的63%。
目前,房山区水毁恢复项目已经全部复工复产,17条道路全部准备到位,确保在今年汛期前实现所有项目全部完工。
青白口桥重建施工现场,新桥的桥墩已经建好。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108新线高速、涞宝路新线高速将实现「平急两用」
据悉,北京市交通委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全力组织开展灾后道路恢复重建工作。根据整体规划,北京全市恢复重建工程100余条道路都将在2024年入汛前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重建后,这些山区公路、桥梁的抗灾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在重建过程中,交通部门将优先恢复基础设施功能,适当提高防护标准,统筹考虑近远结合、平急结合,重点解决北京市西部山区生命通道抗灾能力弱、路网密度低、安全韧性不足等问题。
通过一年的基本恢复,受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将全面恢复至灾前水平,局部路段适当提高防护标准,通过设置混凝土挡墙、增加桥跨等措施,提升道路、桥梁防洪抗灾能力。重建工程还将采取削坡、清除危岩,增加防护网,设置柔性拦挡等措施,降低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公路的不利影响。例如在路基防护工程中升级使用材料,采用片石混凝土挡墙,其防护性能会有明显提升。
一些后续建设的山区公路项目将更加突出防灾减灾功能方面的设计。今年6月,108新线高速、涞宝路新线高速即将开工建设。目前,这两条高速的项目方案已通过北京市规自委组织的专家评审,正在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工作。据了解,这两条高速都采用了「平急两用」的设计思路。
两条高速均位于房山区,起点均与京昆高速相连,终点与G95首都环线高速相接。两条高速公路几乎平行,108新线高速位于北侧,穿越大石河流域,涞宝路位于南侧,穿越拒马河流域。
在正式施工前修建的临时施工便道,在两条高速通车后,仍将继续保留,作为高速公路的「应急出口」。平时便道将封闭,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便道将会打开,应急救援车辆可以通过便道进出高速公路,这样就实现了「平急两用」,成为抢险救灾的「生命通道」。
记者/裴剑飞
编辑/白爽
校对/张彦君
运营编辑/刘茜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