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本质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集合,你在某座城市购买了一套房子,实际上等于是购买了一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集合,它包括交通、学校、医疗、购物、写字楼、娱乐等,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居民分别享受不同水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需遵循服务半径的函数,具有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报酬递增的特点(网络效应),简单讲,就是使用的人越多,平均成本越低。
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来提供对应水平的产品和服务的,只有在单位面积内维持足够的消费密度,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才能最大化的分摊成本,压低价格。所以,政府为了获得较高的效益,同样的基础设施投入要服务尽可能多的人口。
作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比如居民和企业部门,为了节省各自的交通成本,会自发地向区位较好的空间集聚。
根据上述的逻辑,如果你想要享受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只可能在在那些空间拥挤的区域才会有提供。
讲到这,城市和非城市,或者说城乡差别的本质是什么?
是公共服务密度和效率的不同,量级,能级越高的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密度越高。相对应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水平高密度大的城市的核心地段,房价自然也是高的。
农耕文明(乡村)下强调的土地是耕地,耕地是一种农业经济的生产资料。商业文明(城市)下强调的土地是共识,富人扎堆的土地才有价值,富人离开,这块地就没啥商业价值(消费是往人工更便宜的地方寻求极致体验,投资则是反过来的,往富人扎堆的地方抱团取暖)。
农耕文明下强调的人口是人丁,人丁是一种耕地经济的劳动工具。商业文明下强调的人口是指消费,俗称有消费能力的人口,才叫人口(穷人生一堆小孩,不能解决人口问题,因为没有消费能力)。所以现代管理和古代管理也是不一样的。不是说你管的人越多就越有钱。你管五千个工人,都不如你管五十个码农。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挣钱。
你会发现逻辑一旦转变,视角就会焕然一新。在城市的制度原型里,政府的角色非常简单,那就是基于空间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同类型的政府对应不同的产权:独裁或威权的政府拥有广泛的产权,民选的政府则只有有限的产权,只能在法定范围内行使权力,重要的决定必须获得授权。像世袭的封建国家,政府是私有的,比如大清,满清皇族实际上是雇用经理集团和职业城市经理来负责具体经营的。
那在现代城市里,企业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企业的真正本质是一种商业模式。
所谓的商业模式,就是将潜在市场需求转化为以可盈利的方式提供产品的一种投入产出机制。
简单讲就三件事:1,找准客户的需求;2,做成可盈利的产品;3,低成本的获取流量
市场上有形形色色的多种需求,但只有通过合适的商业模式,才能转化为有效需求。
当下的通缩=有效需求不足
这也是企业家的核心职责,就是创造一种要素的组织方式,将这种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真正的利润。
为什么会产能过剩?就是企业家没有创造出真正消费者需要的东西(有效需求)来,1710 年的时候,英国有个企业家叫阿布拉哈达比,他发明了新的炼铁的方式,到 1760 年的时候,英国的钢铁就大量的过剩了。那钢铁过剩以后怎么办?
按照现在政府搞经济的思路,可能就要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端了,这显然不是企业家做的事,企业家是要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
英国有个企业家叫约翰维尔金森,他说我们可以用铁来造椅子,他说我们还可以用铁来造船。所有人都说他疯了,铁扔在水里边,它是飘不起来的,船只能用木头造,但是这位天才企业家的想象力变成现实。什么是企业家的创造力?
创造力=想象力变成现实=符合逻辑的想象力=有用的想象力
他真的造出了铁船,那就为铁了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后面又发现铁还可以盖大楼,所以芝加哥出现了摩天大楼。
so, 现代城市里,我们要用企业家的想象力去创造新的市场,而不是用像凯斯主义那样用货币政策创造市场。
再比如电视和互联网需求巨大,但向使用者收费困难。于是企业家(雅虎的杨致远)创造了一种收费模式:广告。通过广告,电视和互联网的经营者可以间接向消费者收费,消费者通过被迫观看广告享受免费的服务,广告商则可以通过购买「收视率」或「点击率」来获取流量。所谓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
你在新的角度下去重新审视城市间的竞争,它和我们前面权力系列中提到的国家一样,每次朝代兴替,都是固化世袭的低效体制被竞争流动的高效体制所击败。
六国对秦国的失败,是血统制对选拔制的失败;大清对大英的失败,是封建制对市场制的失败。秦到清之间的改朝换代,固然没有制度创新,但也有同样的逻辑,都是流动性强的新官僚,取代流动性固化的旧官僚。
说穿了,各级城市的掌舵者,最终还是不同城市制度之间的竞争。
所以,一个城市的长期发展中,城市规划中的制度设计远比空间设计更加重要。在这样的逻辑下,你可以重新审视你所选择的城市以及你所选择的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