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猫狗的问题,而是生物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伪装出来的一种生存策略 。
不管是犬科、猫科,还是我们人在内的灵长类动物,出生时都十分脆弱,要依赖长辈的照顾存活。
为了降低同类间的攻击性,间接地获得更多的关照,刚出生的幼崽武装了 惹人怜爱 的特征。
因为可爱天生具有「掠夺性」,它能够捕获别人的注意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关照 [1] [2] 。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与普通面孔相比,可爱的面孔会 激活更多的神经环路 ,如:面孔知觉、注意、情绪与共情、心理理论与认知、奖赏与依恋,甚至是运动加工相关的脑区 [3] 。
因此,很多人看到小宝宝会激动不已,甚至手舞足蹈。
这便是可爱所具备的生物学意义,也是大多数物种在出生之际的求生策略。
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新生的幼崽就属于生物相关的高级刺激物 [4] 。
婴儿面孔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仅能捕获人的注意力,还能诱发人的积极情绪。
这是上世纪,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动物行动学界巨匠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曾通过点探查实验范式(dot-probe paradigm)发现的秘密。
他将这种能够 促进了人类的生存与繁衍 的现象,称之为婴儿图式(Kindchenschema)。
该观点在往后的研究中被不断的证实 [5] [6] [7] 。
有趣的是,人们不仅会对婴儿表现出喜爱与怜惜,还会用相似的方式对具有婴儿面孔特征的 成年人、动物,甚至卡通人物之类的非生命物体。
由 婴儿面孔特征 引发的认知和行为反应就是「娃娃脸效应」。
那些由 非婴儿个体 引发的泛化性反应又称作「娃娃脸过度泛化效应」或「泰迪熊效应」。
不过婴儿图式的效应也存在着复杂性 [8] ,具体效果受到对方的性格、年龄,以及家庭成员等因素。
一般年纪越大,越有善心、与亲兄妹年龄相差越小的人,越容易受到婴儿图式的影响。
而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释放的婴儿图式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4岁半左右)。
这便是宠物小时候很可爱,大了后却不再那么可爱的原因。
毕竟已经具备生存手段的它们,已不适合「用脸」讨生活,所以也不用刻意维持婴儿图式(即大眼睛、小鼻头、小嘴巴、圆脸蛋、高额头)的特征了。
参考
- ^ Sherman G D, Haidt J, Coan J A. Viewing cute images increases behavioral carefulness.[J]. Emotion, 2009, 9(2):282-6.
- ^ Farah M J, Wilson K D, Drain M, et al. What is "special" about face percep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8, 105(3):482-498.
- ^ Lizhu Luo, Xiaole Ma, Xiaoxiao Zheng, Weihua Zhao, Lei Xu, Benjamin Becker, Keith M. Kendrick*. Neural systems and hormones mediating attraction to infant and child fac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5, 6: 970
- ^ Brosch T, Sander D, Scherer K R. That baby caught my eye. attention capture by infant faces.[J]. Emotion, 2007, 7(3):685-9.
- ^ Berry D S, Mcarthur L Z. Some compon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a babyfa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85, 48(2):312-323.
- ^ Livingston R W, Pearce N A. The teddy bear effect: does babyfaceness benefit Black CEOs?[J]. 2009.
- ^ 窦东徽, 刘肖岑, 张玉洁. 娃娃脸效应:对婴儿面孔的偏好及过度泛化[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5):760-771.
- ^ 罗笠铢; 罗禹; 鞠恩霞; 马文娟; 李红(*). 婴儿图式及其加工的性别差异,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10): 1471~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