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羟基香豆素是一代抗凝血杀鼠剂。肝脏依赖维生素K合成凝血因子的过程被它影响,所以它能间接抗凝血。 这类鼠药急性毒力小,慢性毒力大 。单次大剂量,老鼠也不容易死亡;连续饲喂几天,即使剂量小灭鼠效果反而更好。所以这类需要多次摄入的灭鼠剂就 减少了人畜中毒的机会 ,即便误食还能用VK1进行解毒,安全性和灭鼠效率就比在最初的无机剧毒杀鼠剂进步了一些。这类灭鼠剂需要在使用周期(2-3星期)内检查消耗、及时补充,反复投喂才能有好的效果。
VK1可以缓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凝血效应,但是抗凝血杀鼠剂杀鼠时,小量多次摄入引发的 抗凝血只是杀鼠机理的一部分 。生产实践中,偶发的人畜 单次大剂量中毒事件 中,VK1无法解毒,VK3反而还增强毒性。说明单次大剂量毒性不同于小量多次摄入引发的抗凝血效应,还有其他引发中毒的机制。所以 鼠类大量食用后,即便是再给鼠饲喂VK1,风险仍然很高,无法确保一定不死 。同时,人类大量摄入这种药物,也不能说误食后一定能用VK1保证安全,其安全性也有待进一步评估。
老鼠适应抗凝血杀鼠剂的方式,不是寻找高VK的食物大量摄入。可能老鼠的食物中VK来源也很受限, 不足以解抗凝血杀鼠剂的毒 ,这也使老鼠无法在偶然中学会这种解毒方式。所以在灭鼠实践中,一代抗凝血杀鼠剂最初效果很好。
一些不被抗凝血杀鼠剂毒死的老鼠,通常是携带 抗药基因 的抗性鼠。早在1958年,就发现了抗药的褐家鼠;后来发现,黄胸鼠和小家鼠更容易形成抗药性。一代抗凝血杀鼠剂后来被淘汰,也是因为 长期使用 :在抗凝血杀鼠剂的筛选下,活下来的老鼠都是抗性鼠,携带抗药基因的老鼠在鼠群中逐渐增加,导致最后灭鼠效果变差。抗药是单基因控制的, 抗药小鼠的环氧化物还原酶发生了突变 ,使它们利用VK产生凝血因子的过程不再受到抗凝血杀鼠剂的抑制。
一代抗凝血杀鼠剂抗药性的出现,使很多地区不得不回头,再去使用磷化锌、硫酸铊那些速效高毒药物。 抗性小鼠往往能交叉抗药 ,双香豆素、茚满二酮、苯基茚满二酮、敌鼠、氯敌鼠、氯杀鼠灵、鼠完这些对抗药鼠都没用。尽管这些不同的新药之间,鼠适口性和人畜毒性有差异,它们也还是被看作一代抗凝药。
在交替使用急性高毒鼠药和一代抗凝药一段时间以后, 二代抗凝 终于面世。二代克服抗药的重点放在杀鼠灵同系物上,鼠德克、杀它仗、溴敌隆等都还保留4-羟基香豆素母核,缓慢作用对抗凝血,但能 防治一代产品的抗药鼠 ,因此被称为二代抗凝药。二代抗凝效果更好、在体内残留时间长,更低剂量就能发挥功能,所以很快就占领了世界各地的市场。但二代抗凝血鼠药投放后,很快就又出现了能 抵抗二代药物的抗药小鼠 。
大剂量用药不仅 危害环境 ,还要担心居住环境中的鼠药有 被误食 的风险。考虑到野生动物 二次中毒 的风险,很多国家已经禁止了抗凝血杀鼠剂的售卖和使用。我国农业部目前也在【限制使用农药名录】中规定, 要限制高风险杀鼠剂的使用 ,包括:敌鼠钠盐、杀鼠灵、杀鼠醚、溴敌隆、溴鼠灵、氟鼠灵、C 型肉毒梭菌毒素、D 型肉毒梭菌毒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