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家庭教育培训市场鱼龙混杂,家长何处寻「良方」

2025-01-15亲子
视觉中国供图
当下家庭教育培训市场存在乱象,一些机构打着专业旗号,在各类平台大肆宣传,用所谓「上万伙伴亲测」「一对一指导、操作简单」等话术吸引家长。不少家长因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存在问题急于报名课程,却发现一些网课缺乏针对性与实操性。家庭教育培训如何为家长提供权威、专业的服务?家庭教育培训市场如何走上规范发展之路?
——————————
「怎样当好父母」,这道题有多少种解法?
「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两年来,来自浙江的学生家长程斌和妻子为了「当好父母」颇费周折,他们先是找到学校心理教师进行咨询,又向心理咨询师和教育专家求助,更花费上万元报名家庭教育培训班。
他发现,家庭教育培训领域有需求,家长也的确在有些方面能够得到切实帮助,但同时,也要小心其中潜藏着「陷阱」和各种「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下家庭教育培训市场存在乱象,一些机构打着专业旗号,在各类平台大肆宣传,用所谓「上万伙伴亲测」「一对一指导、操作简单」等话术吸引家长。不少家长因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存在问题而急于报名课程,却发现一些网课多是千篇一律的理论拼凑,缺乏针对性与实操性。
2024年12月25日,「幸福家·家庭教育服务园地」正式上线。这是全国妇联统筹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等共同打造的家庭教育在线服务平台,旨在为广大家长提供权威、专业、及时的全方位家庭教育支持。
家庭教育培训如何为家长提供权威、专业的服务?家庭教育培训市场如何走上规范发展之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不少家长在家庭出现问题后开始「有病乱投医」
2025年1月初,程斌的女儿在准备八年级复学后的第一次期末考。一年来,程斌夫妇一直在为女儿的上学、休学、复学四处奔走。
程斌记得,2023年9月的一天,他在校门口接女儿放学,女儿走出校门,哭着对他说「再也不要上学了」。自此,女儿再没去学校上学。这让程斌和妻子急得上火却又百思不得其解,「怎么突然就不想上学了?」
他和妻子「复盘」了一下,女儿一向成绩好、懂事,对家长「报喜不报忧」,在学校里遇到开心有趣的事会主动告诉家长,但有生气、不舒服的事则对家长闭口不提。
几经询问,程斌得知,2023年暑假,女儿在学校暑托班因为成绩问题和老师发生争执,没过两天又在跑步过程中被人绊倒摔了跤。两件看起来不大的事情成了女儿厌学的导火索。
程斌说,孩子刚出现厌学现象时,家长急于把她「推」回学校,「害怕时间长了,她真的就不想回学校了」。
在他看来,把孩子「推」回学校的第一步是走近孩子。程斌从学校心理教师口中得知,女儿对自身期望过高,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经朋友推荐,程斌陆续参加了一些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的培训课。「这些课讲得太抽象了。」程斌说,老师们一会儿说名言,一会儿给家长看图画,还让两个陌生听众猜对方的人格,「我都不认识对方,怎么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程斌觉得很疑惑。
程斌和妻子四处寻求帮助,女儿则在家里过着作息不规律的生活,甚至有时一天不吃不喝不睡,只浏览手机短视频。一来二去,程斌妻子也出现了急性抑郁症状,「我妻子说,如果有一天孩子变好了,她的心情自然也就好了」。
「寻师」无果,程斌夫妇开始尝试改变做法,带着女儿四处旅游,有意识地放缓学习生活节奏,经常和女儿谈心。一年后,女儿决定复学,补上落下的功课。
如果说「寻师」是一些家长的「基本操作」,那么贵州单亲爸爸尚超的做法则属于「进阶操作」——自己考证当老师。
尚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是孩子小学家委会的成员,经常听到周围家长谈论家庭教育培训话题。交流中,他意识到,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家庭。在朋友推荐下,他试听了一堂线下家庭教育公开课,「感觉忽悠成分比较多」。于是,尚超从贵阳来到北京参加线下心理咨询课程,一方面希望提升自我,处理好亲子关系,另一方面想着借家庭教育培训的风口开展相关业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家长在家庭出现问题后才开始「有病乱投医」。在「寻师」或报班时,很少有家长主动核验教师资质。比起询问教师是否拥有相关资格证、学历证、学位证等,家长更关注广告宣传中的名校招牌,还有家长仅凭熟人推荐,就交了学费。
有培训机构让学员推荐新学员购课、给提成
令广东90后汪玲感到苦恼的是,花费近千元的家庭教育体验课,不但没让家庭变得和谐,反而影响了母女关系。汪玲和哥哥目前在外地工作。平时他们主要通过视频电话与父母沟通。
2024年3月,汪玲年过五旬的母亲因腿部受伤,无法外出打工,在家休养。国庆期间,回家探亲的汪玲发现,母亲常和她谈论一门家庭教育体验课,嘴里动不动就会蹦出「潜意识」「明意识」等词语。微信上,她经常看到母亲点赞该体验课视频。
汪玲说,之前母亲一直当月嫂,比较关注家庭教育方面的短视频。母亲有个心结,认为汪玲和哥哥在外工作,冷落了自己。因此,母亲希望通过学习课程改善和孩子们的关系。
起初,汪玲支持母亲报班学习。她希望通过课程学习改善母女关系。但是,听课后的母亲「仿佛变了个人」,总是要花钱「升级」课程。在视频电话中,每当汪玲试图劝阻,母亲总会甩出一句,「不要用‘明意识’对付我,再说我就挂电话了」。
面对不听劝的母亲,汪玲想一探究竟,她去听母亲购买的课,看看课里到底有什么「魔力」。汪玲给记者提供了一张课件,上面写着:「圆满的人生:尽好祖命,唤醒慧命。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该课件还提到所谓「哲学框架」「二元一体」等。她不理解,这些深奥难懂的概念和家庭教育到底有什么关系。
听了这些课程,汪玲对这些所谓「专家课」愈发疑惑,也更加担忧母亲。汪玲得知,母亲不但自己听课,还把课程推荐给好几位亲戚。汪玲索性给母亲换了一部新手机,帮母亲取消了对「课程专家」的关注,并告诉母亲少浏览这些不靠谱的「家庭教育」视频。
2024年夏天,程斌花5000多元购买了某教育机构的线上家庭教育培训课。该培训课介绍称,家长可以在线上学习,还可以在线下与志同道合的家长互帮互助。
学习半个多月后,程斌感到,这个课程对自己没有任何用处。他说,这个培训课并非小班教学,而是一套教材、多人听课。令他深感意外的是,授课老师在线上授课时竟号召家长「拉人头」。
程斌说,该机构老师会让学员推荐新学员购课,并给予提成。「我感觉他们更像是要把家长吸收进去变成他们的一分子,让家长去给别人讲课。」程斌发现,有的课堂上甚至提到了风水,建议家长在孩子房间里放宝塔、铜钱,以此提升「教育效果」。
广西一位母亲讲述了自己参加某商业机构开办的家庭教育培训的经历。她说,上课地点在南宁市市中心一栋写字楼里,「像开会一样,中间会做些游戏」。他们同时开办面向孩子的夏令营,买课入会才有资格参加夏令营。她买课后,周围几名「家长」自称是职业律师,不断给她灌输课程的好处,说得头头是道。她感到这些人不像家长,更像「托儿」,没过多久她就申请退款了。
家庭教育不能「临时抱佛脚」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陈桂生所著的【教育原理】一书这样定义家庭:家庭作为人降生后第一个归属的社会群体,使未成年人初步掌握母语、形成生活习惯,自然地接受爱与主动地爱,从而奠定人格与个体社会化的初步基础。
当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有没有所谓的「特效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儿童和家长团体培训讲师高霞在开展咨询时,经常会接触到这样的「高频」问题:「孩子沉迷手机,怎么管理」「孩子多久才能去学校」「孩子根本不听我的,讲道理也没用,怎么办」……
前段时间热播的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第二季中出现了类似情节:家长带孩子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称孩子一写作业就头疼,要求给孩子做检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夏泽阳没有当即开检查单,而是直接问孩子:「你一周上了多少个辅导班?」
高霞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药方」,关键在于家长要全面理解、领会、吸收,因人而异,而非断章取义,盲目施教。对于近几年比较火的「原生家庭」概念,高霞解释,这个词强调的是家庭互动系统对一个人的性格、为人处世、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我们强调‘原生家庭’,目的是消除和减轻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有的人往往只听了一半,把这个概念理解为对家长的责备和不满。」高霞说。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可以依法设立非营利性家庭教育服务机构。教育、民政、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
对于当下层出不穷、鱼龙混杂的家庭教育培训班,高霞分析认为,过去,大众对心理咨询或存在一定误解,认为心理咨询是「有病了才去咨询」,加上心理咨询耗时长、费用相对较高,出现家庭问题时,一些父母通过线上体验课、培训班「临时抱佛脚」。
在高霞看来,家庭教育没有「速成法」。实际上,心理咨询的最佳介入阶段是未病状态,比如,家庭矛盾还没有到冷战、吵闹或冲突阶段时就要寻求解决之道。
2022年,家庭教育指导师被认定为新职业,其职业标准如何定义引人关注。2024年,有关方面组织召开「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职业标准」终审会,对于规范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新兴职业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如何规范发展,从而真正发挥作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深耕家庭教育多年。他表示,「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职业标准」从职业资格的角度给家庭教育从业者划了线,什么样的人可以报考家庭教育指导师,应该如何接受专业培训、如何进行水平测试等。「如果家庭教育从业者不具备相关资质,不仅损害家长权益,也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孙云晓提到「文化反哺」的作用。他说,今天的年轻一代有能力影响年长一代。「文化反哺」对家庭教育带来启发,即家长不单要教育孩子,还要意识到孩子有些方面做得比家长好,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对于如何做好家庭教育,高霞给出建议:自省而不自责,内省而不内疚,尊重而不放纵,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邀请而不要求。
(应受访者要求,程斌、尚超、汪玲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