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总是在讨论「年味淡了」,而这份挥之不去的「年味」正是我们小时候年三十的年夜饭,大年初一的小拜年......父母给予我们曾经的快乐,让我们回味一生!
专家说:孩子的童年需要四种心理营养,分别是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中,还有一种营养不可或缺——那就是仪式感。
所有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起眼实则意味深长的仪式,都会在孩子的心灵留下一抹亮色,让他们的童年变得愈发丰盈、温暖。而过年,就是营造仪式感最好的机会。
01
学习春节的礼仪习俗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那么中国传统春节习俗都有哪些讲究呢?
1、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灶王爷上天」之日。
每到这一天,各家各户还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烧饼,名曰‘祭灶火烧」,或者备灶糖,灶王爷要在这个时间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给灶王爷吃了嘴甜甜的,人们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2、 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除日。
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除旧迎新不可不做哦。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3、 腊月二十五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帝的惩罚。
旧俗还认为灶神上天后,玉皇大帝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察看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六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杀猪割年肉,穷苦人家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也是办年货的开始。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炖大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各地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
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
5、腊月二十七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民谣中有「腊月二十七,杀只鸡」的说法,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呢?这其实还是取得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
因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
6、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的说法,是说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贴花花」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7、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腊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称「小除夕」,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且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中国农历有大小月之分,所谓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腊月为小月,二十九这一天就是这一年最后一天。那么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过年的各种准备活动都要在这天进行完。
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所以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8、腊月三十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年兽。要是不守岁第二天见不到你了可怎么办呢?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南方新年有吃馄饨的习俗,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9、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饺子,还有汤圆,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
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02
和爸爸妈妈一起大扫除
春节前打扫卫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习俗。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全家上下一起齐心协力,打扫屋舍,拆被洗褥、整理东西,学会收拾自己的衣服,玩具等我们在劳动中收获快乐的同时,还掌握了基本生活技能,东西收纳整洁了,家里干净了,心情也不会差。
劳动是每一个孩子的必修课之一,而在过年前给家里大扫除一番,自有一番独特的感受。
03
和爸爸妈妈一起写对联,写福字
春节怎么少得了对联和福字?
与其购买,不如与爸爸妈妈一起写春联,写福字,我们还可以制作和龙年有关的新年手工,带有龙主题的新年礼物,在增强我们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乐趣和年的气氛。
如果有书法基础的孩子,就可以动手为家里写一幅春联,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当孩子把自己写好的春联张贴在家门口时,小脸一定藏不住内心的那份自豪和喜悦之情。
如果孩子还不大会写字,我们也可以握着他的小手,一起写一个大大的「福」字,在一笔一画中把全家对新年的期待写下来。
04
和爸爸妈妈一起买年货
过年之前有很多事情要准备,置办年货就是其中的重头戏。年货,顾名思义,即为度过春节而置办的一些物品,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等。和父母一起制定年货采购清单,设定购物预算,在购物过程中把清单由我们保管,每完成一项,用笔划掉一项。这样有计划、有目的的购物,不仅能锻炼我们做计划的能力,还能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感受年味,其实就藏在和家人置办年货的过程里。这个置办年货的过程,其实是最具年味的过程。
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我们不妨带着孩子去菜市场、去大超市,在琳琅满目的年货堆里精挑细选年货,感受那种浓浓的新年氛围。
05
张贴春联
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我们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张贴春联、年画和窗花等。在张贴的过程中,就能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习俗的内涵。
如果孩子有一定的绘画和剪纸的兴趣和基础,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动手画年画、剪窗花等,张贴在家中,给全家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06
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关于龙的古诗
【飞龙引】(陈陶)
长洲茂苑朝夕池,映日含风结细漪。
坐当伏槛红莲披,雕轩洞户青蘋吹。
轻幌芳烟郁金馥,绮檐花簟桃李枝。
苕苕翡翠但相逐,桂树鸳鸯恒并宿。
【奉和圣制龙池篇】(裴漼)
乾坤启圣吐龙泉,泉水年年胜一年。
始看鱼跃方成海,即睹飞龙利在天。
洲渚遥将银汉接,楼台直与紫微连。
休气荣光恒不散,悬知此地是神仙。
【春日题龙门香山寺】(杨巨源)
众香天上梵王宫,钟磬寥寥半碧空。
清景乍开松岭月,乱流长响石楼风。
山河杳映春云外,城阙参差晓树中。
欲尽出寻那可得,三千世界本无穷。
【龙池寺望月寄韦使君阎别驾】(司空曙)
清光此夜中,万古望应同。
当野山沈雾,低城树有风。
花宫纷共邃,水府皓相空。
遥想高楼上,唯君对庾公。
07
为长辈送上新春祝福
中国民间传统很讲究礼仪文化,因此,在年夜饭上不能让孩子只顾着吃吃喝喝,还有一个仪式要学会,这个仪式就是要如何给长辈送上最恰如其分的祝福。
我们可以提前教孩子学会说几句吉祥话,在年夜饭上,学着大人举杯(饮料果汁等)向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长辈送上新春的祝福。
如果孩子有心,也可以鼓励他们提前制作好新年贺卡,并在贺卡上写下自己对长辈的祝福,在年夜饭上就可以送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08
拍全家福
春节期间,大家穿着新衣,带着新年的喜庆,趁着全家难得团聚的机会,一定不要忘了拍一张全家福,按下快门键,把全家人的笑脸定格下来。
在孩子的成长中,不能缺少仪式感。而延续了千年历史的春节文化,尤其讲究仪式感。
和很多人所想象的不同,这里的春节仪式感并没有那么高大上,都藏在生活的细节里,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意蕴深远。
就像我们经常会想起小时候的大年三十晚上年夜饭的情景,从餐桌上全家团聚的那一刻起,其实仪式感就已经不断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比如,晚辈举杯给爷爷奶奶送上祝福词等等,这一时刻,既有仪式感特有的庄重,也有辛劳一年亲人团聚的欢声笑语,这给我们的童年留下难以忘怀的回忆。
想要传承这种春节文化,就需要让孩子在春节期间好好体验一下这种仪式感。
对孩子来说,他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仪式感本身,而是从体验仪式中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注,以及自己在动手动脑的参与中所带来的成就感。
有了这些仪式感,即便历经岁月流逝,它们也能成为孩子记忆深处最美好、最温情的回忆。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度过一个祥和、快乐、有意义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