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品读【论语】,并且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亲子教育的体会,陆续推出系列感悟视频节目。如果感兴趣,可以关注一下。
你提出的「现在的教育现状,就是卷的不能再卷的应试教育,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教育。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人品全凭运气了。其实我是主张加强孩子的人品教育的」。恰恰符合孔子的教育理念,先德后文的育人观。
【论语】学而篇 第六章是这样说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后生弟子,在父母亲跟前要孝敬;离开父母要尊重兄长;要谨慎而且诚实,广泛地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生活要严谨,遵纪守法,只有生活中遵守常规的人才可能说话真正算数。把这些事情亲身实践了,有剩余精力以后,就要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孔子提出了孝、弟、谨、信、爱、仁六个道德规范,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这些道德规范的践行,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样做了以后,如果还有精力,则要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培养为中心的,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摆在了第二位。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倒过来了,对文化知识的灌输极为重视,人品教育虽然有,却没有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我们家长和孩子的共同观点就是,只有考试成绩才是第一位的。作为一个学生,假如他的应试学科成绩不好,就无法升入理想的高中,大学和考研,这样一来直接影响到就业。高考的独木桥,很自然地引导着学生把学习成绩当作唯一的目标,顾不上品德的修养。很自然的就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孩子,家长和孩子关系紧张的现象。
孔子主张先德而后文,并不是不要学文。他认为,把人做好了,行有余力,干什么呢?要用来学文,不能用来干别的。这就告诉我们,虽然学文与修德相比是第二位的,进德在前,修业在后,但同别的东西相比还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