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过年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挂满了灯笼,我女儿每天都在期待新年,小朋友对新年总是憧憬的、期盼的、欣喜的。
我女儿问我:妈妈,你小时候的新年是什么样的呢?
是呀,那我小时候的新年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最近我给女儿入了一本【打灯笼】,来和女儿一起看看,属于我们这辈人的新年回忆。
【打灯笼】的背景发生在80年代的陕北农村,这个时期,那时候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新年的快乐却并不因此减少。
北方过年常常下雪。第一句话就把我的思绪带回了童年。
小时候在东北老家,过年的记忆都是冰天雪地,以至于后来我在北京过年,没有雪的年都觉得不像是新年。
在东北老家,年三十都是自己在家过。正月初一就开始走亲戚了。
正月初三,一大家子人都去姥姥家。
绘本中,初三时候,舅舅们就开始送灯笼了。
看着绘本里走街串巷过年的人们,我也想起来我小时候,包裹的里三层外三层,穿着小红靴子带着红手套,一跑一跳的走亲戚。
我有一个舅舅,小时候过年,舅舅不会送灯笼,会给红包,崭新的厚厚的五毛钱。
红包在我们手里打个转,就回到各自妈妈的手里了。
但是有一年过年,舅舅买了三个塑料的灯笼。那天我的几个小外甥女拿着灯笼屋里屋外的跑着,大喊:过年啦!过年啦!
招娣的舅舅在年味开始变淡的初五,给她送来了一对灯笼。
看着招娣小心翼翼又很开心的跑跳,我自己感觉回到了舅舅送灯笼那年。
绘本中的街景也很有代入感,像极了我童年时住的小小县城:
窄窄的街道,尖顶房子,房子上面和街道上厚厚的雪,家家大门上的对联、福字和灯笼,以及一群欢乐的小孩子们。
每年过年前有多期待,结束前就会有多失落。
我记得寒假来临时候就盼望着新年,盼望着穿上新衣服新裙子走亲戚,盼望着新年的热闹和家人的团聚。
在新年要结束前也会觉得惶恐和失落,心里空空落落,也曾很多次和招娣一样坐在门口,惆怅的想着新年要结束了。
为什么不能一直过年呢?我也无数次的去想,无数次的希望留住新年的美好。那时的我却不知,有期盼才美好,不常见才美好。
明年还会过年啊,招娣想着就进去了甜甜的梦乡。
去年就是很难过,今年不是又过年了吗?
绘本中的打灯笼是陕北民俗,在东北长大的我从来没有体会过。
但是,绘本中的小女孩招娣对新年的期待、欣喜与失落,都让我感同身受。那些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新年往事好像就在昨天。
在绘本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于传统风俗的坚守和传承,也可以看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绘本中的画面也非常具有年代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这种年代感不仅体现在画面上,更体现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上,使得整个绘本充满了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