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吉祥航空的航班上,一名1岁女童因为哭闹,被两个陌生乘客关在厕所里「教育」引发热议。在视频中,被关在厕所里的女童哭得撕心裂肺,被喝令「有一点声音都不能出去」。
一个要正视的科学事实是,3岁以内的孩子一般是不具备自控能力的。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焦躁、恐惧,又难以通过语言充分表达,有时会表现出肢体动作或哭闹,这实属正常。1岁的孩子因生理特性发出「噪音」,就由陌生人带到密闭「小黑屋」,批评甚至恐吓,很容易造成心理阴影和精神上的伤害。哪怕孩子家长同意,这也是过度和越界之举。
近年来,由于一些家长不负责任的溺爱,在应管教的情况下也放任孩子在公共场合打闹,网络上刮起了「代家长管熊孩子」之风,大声呵斥、装「人贩子」、装「精神病患者」……方法五花八门,有时确实奏效,发在社交平台上还能给观众带来「爽剧」的畅快感。但与此同时,也必须警惕,对「熊孩子」的定义,和「帮管」边界、方式、情绪的扩大化。比如,对1-3岁没有自控力、不懂是非的哭闹幼儿能否粗暴划为「熊孩子」?「帮管」能否扩展到关禁闭和恐吓?在当下的一些报道中就频频出现了,小朋友跟父母正常对话也遭到陌生人呵斥的情况。要避免此类情绪的不当「外溢」和「传染」。
在很长一段岁月里,我们习惯说「他还是个孩子」。伴随现代社会空间的紧张、压力的加剧以及「熊家长」故事引发的公愤,人们不愿再委屈自身,更爱反问「孩子又怎么了」。但无论如何,携子出行是再普通不过且不可避免的行为,在列车、飞机等全年龄「共度」公共场所,我们更应当在成年人世界里加强沟通:家长避免放任溺爱,路人适当宽容,相关场合的工作人员也应多进行常态化宣传和管理,以此给幼儿们创造更多宽容、温和的空间。如果放弃双向理解尊重,越来越敏感、应激的生态,只能带来更多的冲突和割裂。届时,感受到逼仄的将不只是孩子。
(齐鲁壹点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