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人说房价是货币蓄水池吗?意思大概是超发的货币需要一个锚定物,或者说房子是让千千万万年轻人愿意996的那根胡萝卜,除了楼市其他市场覆盖不了驱动不了这么广泛的群体,当然粮食、能源、交通、水源等刚需的确人人都能覆盖,但这些东西涨价了怕是千千万万底层在城市乡镇无立锥之地,更不用说996了。
小城市的房价肯定是会垮的,没有就业机会,没有配套设施,留不住年轻人,就不会有投资 不会有企业办厂,不会有税收,再反作用到当地财政……
我国有近300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旗等等),其中绝大部分要么在内陆腹地,远离市场和原材料产地; 要么自然条件差,土地承载能力差;要么社会发展水平低,留不住人才…… 就这些地方,拿什么发展经济,能走的都走了, 房子卖给谁?谁又外面挣了钱去买这些房子?
有人说人少了,人均就多了, 包括房子也是。 真是这样吗? 其实,房子早就过剩了, 你只要有国籍不是黑户,扶贫是精准到个人的,农村大字不识的五保户都有保障性住房。
有人会说,农村的房子是房子吗? 那我请问农村房子和城市房子的差别是不是因为人的因素, 城市配套齐全、地段好的房子天价,什么医院、学校、消防、治安、就业机会这一堆全都需要人来提供。
所以,人口减少那么创造的资源和服务也会减少。假设某县有1万人,10万套房子分布在10个乡镇,既不会1个买得起十套房,也不会每个乡镇的房价都一样, 除了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还有就是社会资源分布不均匀, 所以这1万人可能会打破头去高价购买某100套房, 而最差的房子白送都没人住。 同样的道理,哪怕全国有140亿套房子,人均可以买十套, 但那占尽自然条件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的房子会一直供不应求。
简单说,房子的溢价是人力资源带来的,因为人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服务, 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或缺少外卖员、厨师、快递员、消防员、医生、老师、警察……这样的城市便留不住人。90后不生孩子或生一个,无非就是进一步少子化老龄化, 他们的子子孙孙继续涌进北上广及东部沿海城市,那里的房子依然供不应求, 而人口迁出地的房子除了遮风避雨的功能性作用,没有任何配套资源,变成鬼城。
以前有医生没医院,可以上门诊治;有商人没商场,可以摆地摊; 有老师没学校,可以找间草房当教室…… 反过来,医院没医生不叫医院,商场没商贩不叫商场, 学校没老师不叫学校? 什么叫以人为本,有人固执认为人少了人均就多了, 要知道分蛋糕的是人,做蛋糕的也是人。
我不是为房价辩护, 我只是想说不要指望人越少、人均就越多, 因为问题出在分配上。人多人少,资源都会集中,14亿人时你买不起北上广深的房子,10亿人时也一样, 也许现在你月薪5000买不起5万每平的房子, 但等房价降到5000每平的时候,你月薪只有500块。
最后,我肯定十年内大部分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的房价会崩,但未见得多少人会买, 没就业、没配套、没服务、没公共资源, 跟山洞没什么区别。 至于大城市,即便降价也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 也不是人人都能在大城市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