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看见孩子,从教育开始——中外教育大家共话教育真谛

2025-01-12亲子

书友们,不要错过了!我挖到了一本真正让我彻夜难眠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角色鲜活得就像从书里跳出来陪你聊天。每一页都是新的惊喜,绝对让你欲罢不能。要是你也在寻找那种让人上瘾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就是你的最佳选择,快来一起沉浸在这个非凡的故事中吧!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 作者:朱永新

第1章不小小看孩要子——对话陶行知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

某位外国评论家曾经认为,陶行知和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位教育家。抛开这个论断不谈,陶行知的许多教育名言,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等,的确是言简意赅、脍炙人口。

陶行知先生不仅是一位富有理想和激情的教育理论家,更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行动家。我曾经听陶行知的学生方明老先生讲过几次陶行知的故事,每次听都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其实,我们于2000年开始的「新教育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新教育运动。而我,在内心深处也把陶行知先生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早在二十多年前,为了撰写【中国教育思想史】,我曾经系统地研读过陶行知的著作。前几年又用了近半年的时间,通读了【陶行知全集】。现在再度走进【陶行知全集】,特别是阅读他与同时代亲友的往还书信,了解到他为了教育事业,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在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的过程中不计报酬,四处寻求支持,坚定地四方传道讲学,钦敬之心澎湃不已。

陶行知先生关于家庭教育也有许多精彩论述。他认为,教育是变化人的事业,不仅是变化孩子和学生,父母和教师也在这「化人」的事业中发生变化。变化、成长、发展,是教育的题中之意与本质要求。所以,教师和父母们不要只想着如何去「化」自己的孩子,不要只想着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和成就孩子。如果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化」自己,不能够与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就不可能更好地「化」孩子。

◆生活就是教育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过有组织的生活,便是受有组织的教育;过一盘散沙的生活,便是受一盘散沙的教育;过有计划的生活,便是受有计划的教育;过乱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乱七八糟的教育。

——陶行知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把杜威的「教育就是生活」颠倒了一下,提出「生活就是教育」的主张,强调通过生活进行实实在在的教育。他批评了那种教育与生活严重脱离,甚至背道而驰的做法,如「过的是少爷的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的教育;过的是迷信的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演讲,不算是受着科学的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着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的行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所以,他坚持:我们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需过什么生活。

陶行知的这段话给了我们一个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启示:如果你想自己的孩子接受怎样的教育,你就应该给他怎样的生活。

◆相信孩子的创造性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

——陶行知

陶行知认为:人人都是创造之人,没有年纪大小的差别,也没有愚钝与聪慧的区别。时时都是创造之时,而且往往是在山穷水尽时柳暗花明,创造的契机会真正来临。所以,教育者最需要的是信任,要相信孩子的创造才能,相信孩子的创造激情。

陶行知的这段话对为人父母者也是非常有启示的。我们经常会看低自己的孩子,认为他们太小,没有创造的可能;认为他们能力不够,无法进行真正的创造。陶行知用了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无论是发明大王爱迪生、音乐巨匠莫扎特,还是孔门高足曾参,都曾经被认为不具有创造性,但是最后都成为优秀的人才。

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给他们更大的舞台,他们就能够创造更大的精彩。

◆创造需要民主的氛围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

——陶行知

教育需要民主,创造需要民主。专制的教育只能培养听话的奴才、驯服的工具人,不能造就有创造精神的人才。陶行知认为,虽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不排除也会出现一些创造力强的孩子,但那不是教育的正道,不是教育的规律。要真正开发人的创造性,真正让大部分孩子的创造性得到解放,就应该让孩子们解放思维,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要实现这个目标,没有民主的氛围,拘谨胆小,前怕狼后怕虎,就不可能。

父母和教师们一定要记住:与你的孩子平等对话、交流,并不会降低你的威信,反而会增加你的魅力。一个阳光的孩子,始终保持放松的心态,才能让自己的创造力更好地展现出来。

◆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陶行知

手脑并用,在劳动时动脑筋,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真正的创造,要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思考。「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他提出,文明是人类用头脑和双手共同造就的。只会劳心而不会劳力和只会劳力而不会劳心的人,都是没有希望的人。至于爱用嘴说空话的人,那更不可救药了。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经常被「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左右,总是让孩子远离劳动。其实,手和脑是互相促进的,没有手的参与,脑也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手指尖上出智慧。鼓励孩子多动手吧,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

◆行动是创造的前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

创造的源泉是知识与行动。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没有知行合一的行动精神,创造就成为一句空话。

陶行知曾经把知识形容成空气,让人人得而呼吸;把知识形容成甘霖,使处处得其润泽;把知识形容成太阳,照耀人们前行。他也曾经把创新精神形容为「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辟精神」,并且指出,「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孩子身上蕴藏有无限的创造力,关键是如何激发和引导。让他们大胆地行动和探索,让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积极地思考,他们身上创造的激情才能够迸发出来。

◆发明的起点是问题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

学问学问,学的关键在于问。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善于学习最显著的特征。学习的品质,也在于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陶行知特别欣赏「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认为这是学习的诀窍。他说:「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如何提出问题?陶行知提出了「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几何」的八个问题:「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惊讶和好奇,困惑和不解。在孩子向你发问时,千万不要不耐烦,不要乱回答,不要敷衍了事,而要认真对待,努力解答,鼓励他们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惊讶和好奇,帮助他们努力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陶行知

其实,父母的成功何尝不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孩子呢?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钱干什么?养儿胜过父。」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时代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对于每个家庭,孩子也都是父母的希冀。

但是,许多父母经常曲解这段话的真意。他们喜欢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替自己实现以前没有实现的梦想,用孩子的成功装点自己的门面。

所以,最好的父母应该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父母创造孩子,孩子也创造父母,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让孩子现出各人本来之美

晓庄不是别的,只是一个「人园」,和花园有相类的意义。我们愿意在这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现出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晓庄之美。如果要找一个人中模范教一切人都学成和他一样,无异于教桃花、榴花拜荷花做模范。

——陶行知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他自己,把他的潜力充分地挖掘出来,把他的个性充分地张扬出来,而不是用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把本来具有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的人培养成单向度的人。

所以陶行知说:「我们当教师的实在需要园丁的智慧。晓庄不但是不要把个个学生造成一模一样,并且也不愿他们出去照样画葫芦……晓庄同志要创造和晓庄大不同的学校才算是和晓庄同,才算是第一流的贡献,才算是有些成功。」

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攀比。如果你的孩子是桃花,就让孩子在春天姹紫嫣红,不要要求孩子成为夏日之荷。本真之美,才是真正的大美,才是能够为孩子带来幸福的大美。

◆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了解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了解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解放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解放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信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信仰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

——陶行知

这是一首每个父母都必须认真学习、领会的诗歌。如果你想教好自己的孩子,你首先应该来到孩子的队伍里,来到你自己孩子的身边。只有发现孩子、了解孩子、解放孩子、信任孩子,你才能真正地教导孩子,真正的教育才可能发生。而发现孩子、了解孩子、解放孩子、信任孩子的关键,是你要真正地「变成了一个孩子」。

童心不老。一个真正具有童心的人,会永远年轻。他会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会尊重孩子的兴趣需求,会按照孩子成长的逻辑教导他们,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要跟小孩子学习

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

——陶行知

父母不仅要成为孩子中的一员,走进孩子中间,发现孩子、了解孩子、解放孩子、信任孩子、变成孩子,而且要善于向孩子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经对老师们说:「我们要虚心地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学得博。」其中,向小孩子学习,是主要的内容。

这段话当然也是对父母说的。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师,就是孩子的先生。如果不向自己的孩子学习,就不配做孩子的先生,不配做孩子的父母。向孩子学习,首先意味着要懂得孩子,懂得他们的困难、问题、愿望、脾气,懂得他们的创造力、学习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这是陶行知先生最著名的教育箴言之一。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人。这个人,应该是追求真理,拥有真性情、真情怀的人。所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如果我们把陶行知这段文字里的「教师」换成「父母」,「学生」换成「孩子」,也是完全适合的。父母开展家庭教育,应该把真、善、美放在首位,让孩子求真知识,有真性情;而孩子的学习,也应该把学做真人作为第一目标。这里所谓的「求真」与「真人」,其实说的就是:实实在在求学问、坦坦荡荡去做人。

◆多向「八贤」常请教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行知

陶行知曾经分析过科学创造的基本过程:「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毫无疑问,行动是科学创造的起点。但是,问题是科学创造的关键。没有真正的问题,不会产生正确的思想,不会有科学创造的生活。

问题在于,如何提问?如何产生问题?陶行知这里说的「八贤」,其实就是他总结出的八种提出问题的方法:何事——什么事情?何故——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何人——事情涉及哪些人?何如——事情的来龙去脉?何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何地——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何去——事情会有怎样的结果?几何——事情的关键点在哪里?

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提出问题;我们更应该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把提出问题的方法教给他们。

◆做人三要素

作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诸君,要作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作一个十八岁的老翁。(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陶行知

陶行知认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要真正地适应社会,独立生存,需要三个最重要的支撑:一是健康的身体,二是独立的思想,三是独立的职业。身体是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像广告里说的那样「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脏」,终究无法有所作为;思想是灵魂,没有判断的能力,没有是非观念,就会失去道德的底线,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职业是生存所必需,没有独立的职业,没有一技之长,就不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所以,家庭教育就应该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独立的思想、一技之长。这样就是把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交给了孩子。

◆不能「读书死」

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作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中比较全面地批评传统教育的第一人。他严厉地指出,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传统教育的根本弊病,就是把考试放在第一位,一切以考试成绩为中心,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最后培养出一批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书呆子。他认为,好的教育一定是以生活为中心的,以健康为中心的,一定是让孩子「到大社会里、大自然界里去活动」的。如果培养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都进了棺材,那这样的教育就是「读书死」。

亲爱的父母,陶行知的话语犹在耳侧。把考试成绩看淡一些吧,把健康还给孩子,让孩子去汲取那些真正滋养心灵、润泽生命的养分吧!还有什么东西比孩子的生命更加重要呢?

◆多做正当的游戏运动

教人勿赌博,勿饮酒,这都是消极的禁止。至于积极的办法,要使他们时常去做好的事情,没有机会去做那坏的事情。在学校之中,常常有正当的游戏运动,兴味很好,自然没有工夫去做别的坏事了。

——陶行知

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共同的重要规律:消极的禁止不如积极的倡导。陶行知对此也有明确的认识。他认为,与其让学生不要赌博、不要酗酒,不如让他们去从事健康有益的活动,让他们去游戏,去运动。这样他们自然就没有时间做那些不好的事情了。

对照此规律就能发现我们在教育中的一些误区。比如,我们经常让孩子不要看电视,不要打游戏,不要做这做那,就是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积极倡导。让孩子读有益的书,做有益的运动。一旦孩子喜欢上了阅读,喜欢上了运动,他们自然会远离那些不良的嗜好和习惯。

◆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

「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说什么,学生也说什么,那便如学戏,又如同留声机器一般了。「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人生之道,有高尚的,有卑下的;有片面的,有全部的;有永久的,有一时的;有精神的,有形式的。我们所求的学,要他天天加增的,是高尚的生活,完全的生活,精神上的生活,永久继续的生活。

——陶行知

陶行知对学习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他认为,学,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创造地学习。如果被动地跟着老师,人云亦云,最多是一个重复老师的「留声机」。生,首先是生活与生存。人生之道,首先是生活与生存之道。学生学生,首先是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才提出「学会生存」的概念,陶行知先生在近百年前就已倡导了,堪称远见卓识。而且,陶行知对于生活与生存的质量也提出了要求,他希望学生过一种高尚的、完全的、精神的、永久持续的生活。

父母和老师应该让孩子懂得「学」与「生」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因为,人生之道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远远比知识更重要。

◆知、情、意的教育是统一的整体

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感情教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的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之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坚强的意志之获得和一定情况下的情绪激发与冷淡无从割裂。

——陶行知

知、情、意在教育过程中是不可或缺、不可分离的整体。知,属于智力因素;情、意,属于非智力因素。在教育过程中,这两方面的因素是彼此促进相辅相成的,不可人为割裂。所以,陶行知先生主张,「知」的教育不是简单地给孩子灌输死的知识,而要同时引起孩子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而「情」的教育也不是简单地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而要引导他们追求真理和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品质。

实际的教育工作,包括我们许多的家庭,往往比较注重孩子「知」的教育,注重他们对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情感与意志的培养。其实,没有后者,知识的学习就会缺乏真正的动力。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与意志,它们在孩子开始求知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孩子求知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执着的品格,因此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

知、情、意不可偏废,不可分离,传授知识、培养智能的同时,一定要培养孩子的非智力素养和品格。

◆外语好比万里眼镜

学习外国文好比是配一副万里眼镜。这种眼镜,每一位追求真理的青年都应该戴,而且应该自己磨。怎样磨呢?要风雨无阻,行往不停,天天磨,月月磨。磨它五年十载,总会成功。倘一曝十寒,时学时辍,到老无成。

——陶行知

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习语言应该尽可能早也是不言而喻的。陶行知先生说,学习外国文好比是配一副万里眼镜,让我们能够看得更远,这是颇有远见的。而且,他还教大家一个学习外国语的方法,那就是「坚持不懈」。像磨眼镜那样,「风雨无阻,行往不停,天天磨,月月磨」,这样坚持五到十年,一定能够有所成就。最不可取的是「一曝十寒,时学时辍」,这样只能到老无成。

应该承认,学习语言天赋很重要;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能够促进脑部发育。我们反对的是以同一种标准去要求、以不科学的教学办法去强迫所有的孩子学习外语。以正确的心态、实用的方式、科学的方法来学习一门外语,不仅有益,而且也是有趣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语言天赋的孩子,不妨让他们尽早接触外语。因为学习语言是有敏感的关键期的,错过了关键期,可能学习外语就会相对费力,勤学而难成了。

◆日记是心灵的写真

日记是我们一天心灵的写真。每天不同的生活要我们写出来,我们要应付这种要求,便自然地产生出活的文章……要有活的日记,就要有活的文字记载。

——陶行知

日记在教育中的意义,一直是新教育实验所关注的。

我们一直认为,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日记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人学会思考,思考人生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工作的得失、进步的路径。

日记也可以帮助人更自觉地生活,因为要把日记写得精彩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所以有人把日记称为「道德长跑」。

日记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因为写作水平只有在写作中才能培养和提高。所以,陶行知先生说,日记是「一天心灵的写真」。日积月累,每天的日记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亲爱的父母和老师,尽可能让你的孩子、你的学生拿起笔记录自己的生活吧!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值得拥有一生的好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注重空闲教育

我们做事不能一天做到晚,一晚做到天亮,中间必定有空闲的时候。人当忙时不会走歧路,一遇空闲,危险就来了。所以古时教育,注重闲时的修养,现今的教育,也注重空闲时的消遣方法。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种种正当娱乐的良好习惯,使他习与性成,将来离校之后,继续将他空闲时的精神,归纳在这种正当娱乐当中,这是很重要的教育。

——陶行知

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比其他人更善于利用空闲的时间。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不会利用空闲的时间。正如陶行知所说的那样,「人当忙时不会走歧路,一遇空闲,危险就来了」。所以,空闲时间的利用,是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

美国教育专家曼蒂认为,闲暇教育是「向人们传授有关各类闲暇活动的知识和技能,或通过安排娱乐项目和课外活动对人们实施教育的过程」。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人是需要空闲时间的。这段空闲的时间,不仅可以调节我们的身心,让我们在工作之余能够放松,同时也可以发展我们的个人情趣与才能。对于孩子来说,在闲暇时间放松或学习有助于孩子完善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空闲的时间,只有有了充分的自由时间,孩子才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也要引导他们利用好空闲时间,不可虚度光阴。

◆要把活的书籍教给孩子

书籍也有死的有活的。怎样是活的书籍?我觉得书籍所记载的,无非是人的思想和经验,那个人的思想、经验要是很高尚的,与人生很有关系的,那就可算是活的书籍。若是那著书的人思想、经验都没有什么价值,与人生没有关系,那就是死的书籍。我们教授小孩子,对于书籍的死活,就不能不慎重;所教授的书籍,要有统系的,前后都能连贯得起来,不是杂乱无章的,这才是活的教育。若只知道闭着眼睛教死书,也不顾那书适用不适用,这样我敢说就是死的教育。

——陶行知

给儿童读什么书,历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每天食物的营养搭配是否合理,对于孩子的身体发育非常重要;每天读书学习的内容是否合理,对于孩子的精神成长同样非常重要。

所以,陶行知先生主张把那些「高尚」的个人的思想和经验,把那些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书籍推荐给学生。这些书籍才是真正的「活的书籍」。这些书籍应该是有机的整体,而不应该是杂乱无章的。

时代在发展,诸多图书良莠不齐,已经很难说「开卷有益」了。为孩子选择那些伟大的经典,帮助他们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从而养成思考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给小孩子自由行动

小小的孩子,就是将来小小的科学家。假使我们给小孩子自由行动,我相信千百孩子之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

——陶行知

无限相信师生的潜力,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基本理念。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孩子的学习潜能,无论你怎样估计,可能都不过分。所以,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

那么怎样发现和挖掘孩子们的潜能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校、家庭成为汇聚伟大事物的中心,让孩子放开手脚去探索、去尝试。一句话,让他们「自由行动」,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有其特定的才能。只是许多孩子的才能被遮蔽了、埋没了。关键在于,我们在让孩子「自由行动」的同时,也要「根据孩子们不断地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天性,透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才能够帮助他们踏进未知之门,真正地找到自己,成就自己。

◆变成孩子教孩子

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陶行知

真正的教育是不显山露水、润物细无声的。真正的教育是孩子们感觉不到你是个「先生」,你却实实在在成了「先生」。

变成孩子教孩子,概括了教育中最大的秘密:父母和老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活动,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够成为朋友,学校才能够成为师生真正的乐园。

◆孩子最需要理解

爱的教育容易捧,容易哄。溺爱是有害的,把小孩拉住使他们不能向前跑。小孩所需要的不是爱而是了解。

——陶行知

教育离不开爱。正如夏丏尊说的那样,教育如果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

但是,教育仅仅有爱是不够的。尤其是在我们许多家庭中,父母往往以爱为名,让教育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和魅力。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味迁就、纵容,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任性,不讲规矩,不尊重别人,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很难相处。所以,陶行知告诉我们「小孩所需要的不是爱而是了解」。

或许,这句话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小孩所需要的不是溺爱。

小孩子当然需要爱,只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爱,是理性与感性并重的爱,那才是真正对孩子的爱。

◆陪着孩子一起创造

我们造一个乐园交给小孩子,也许不久就会变为苦海;单由小孩子自己去创造,也许就创造出一个苦海。所以应该成人加入小孩子的队伍里去,陪着小孩子一起创造。

——陶行知

教育儿童,首先要成为儿童。我们不可能在生理年龄上让自己变成儿童,但在心理和心态上,我们完全可以拥有童心,回到童年。就像陶行知先生要求父母和老师加入儿童队伍里那样,「做到不失其赤子之心。做成小孩子队伍里的一分子」。一旦我们成为儿童,真正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这是「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的新认识与新发现。

其实,成为儿童是一件非常快乐有趣的事情。你不仅会忘却许多烦恼,还会与孩子一起发现一起创造。你会真正感受到孩子的伟大,理解孩子的幼稚,原谅孩子的错误,欣赏孩子的顽皮。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

这是陶行知创作的一首著名的诗歌,是一则庄严的「独立宣言」。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最可靠的是自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靠人靠天靠祖上,不仅靠不住,也是无能的表现。对于孩子来说,我们也不能够让他们形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让他们总是依靠父母的恩惠和他人的照顾。

父母和老师不妨把这首诗教给孩子,让他们学会「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学会自我管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小孩也能教大人

事实告诉我们,大人能教小孩,小孩也能教大人。

——陶行知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我们成年人通常都会认为自己比孩子高明,「每一件事情自己都能够做得比孩子好,想当然地把成年人的那一套行为强加在儿童身上」。其实,孩子与成年人是互相影响、彼此教育的。小孩不仅能够教小孩,也能够教大人。

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就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教育作用,用儿童教育儿童,用儿童影响成人。他说:「小孩是怎样教别的小孩呢?他在做上教。他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他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大得多。所以好父母、好教师都要为儿童择友,运用小孩教小孩。不但如此,小孩也能教成人。小孩的一举一动也影响到成人。」

现代社会已进入所谓的「后喻」时代。孩子接收信息的管道不断增加,接收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孩子很可能会成为我们的「老师」。虚心地向孩子学习,倾听他们的声音,我们会变得更加从容。

◆及时发现孩子特殊的才干

人才的幼苗当从小培养,如果家庭里、学校里、铺子里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已被发现有特殊的才干,那么,立刻就应该给他以适当之肥料、水分、阳光,使他欣欣向荣。

——陶行知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每个孩子都带着他的天赋来到这个世界上。那些幸运的孩子,在家庭、学校或者其他的场合遇到了适合其天赋的土壤,于是,开出了一朵小小的花儿来。这个时候,父母、老师就要敏锐地发现他的这个「特殊的才干」,及时地施加「适当之肥料、水分、阳光,使他欣欣向荣」。也有许多孩子没有这样幸运,他们的天赋被扼杀在萌芽之中。

所以,要留心观察儿童,发现每一处他们表现特殊才干的蛛丝马迹,珍惜孩子们每一次展露才华的机会。播下这一粒神奇的种子,也许以后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满足孩子的需要

活的小孩子,他生长快,他的进步也快。他一时有一时的需要,一时有一时的能力。当教育家的,就要设法子去满足他的需要,就要搜罗相当的材料去培植他。

——陶行知

需要是人行动的动力,也是人学习的内在力量。所以,发现孩子的需要,及时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是帮助他们更好更快成长的最好契机,会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学习的需要,没有行动的渴望,你强加于他,往往适得其反,事倍而功半。

好的教育需要把握好的时机。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需要,为他创造条件。「设法子去满足他的需要」,「搜罗相当的材料去培植他」,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用孩子教孩子

……幼稚园教师便须明白他们的使命:不是随随便便的放任,乃是要运用好孩子化坏孩子,运用坏孩子的好处化好孩子的坏处。

——陶行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身边的榜样,对他的成长有着更强大的影响力,有着更重要的力量。

但是父母与老师们应该注意:其实,在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也不应该有什么「好孩子」「坏孩子」。孩子的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好与坏的标签是父母或者老师人为地给孩子贴上去的。既然没有什么「好孩子」和「坏孩子」,也就不可能有「坏孩子」的「好处」和「好孩子」的「坏处」。所谓的好与坏,应该指的是孩子们实实在在的优点或者缺点。

所以,用孩子教孩子是对的。但是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好」或者「坏」的标签。

◆寓教育于娱乐

现在流行的戏剧电影,有好些是给了儿童不好的影响。许多父母因为影响不好便因噎废食,绝对不许子女看书看电影。假使我们有好的儿童剧、儿童电影,可以寓教于娱乐,那儿童又是多么的高兴啊!

——陶行知

陶行知的时代,好的儿童剧、儿童电影比较匮乏。但他那时已经敏锐地发现,儿童剧、儿童电影对于儿童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因为它们可以「寓教育于娱乐」,让孩子们兴发感动,在快乐中引发思考。所以,那些认为有些戏剧、电影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就「因噎废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故事、戏剧、电影等,能够帮助孩子更便捷、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新教育实验的童话剧课程和儿童电影课程非常注重孩子参与。孩子从中可以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实践的历练,从而更好地认识与感受世界。所以,亲爱的父母和老师,把最好的童书、故事、戏剧、电影介绍给孩子吧!

◆严格与放任

教育儿童,应当严格的地方便须严格,应当放任的地方便须放任。美国的教育偏重放任,中国的教育偏重严格。太放任了虽是富于自由,不免溢出范围;太严格了,虽是谨守规则,却有些枯干气味,都不是应当有的现象。

——陶行知

与对孩子的「忽视」和「期望太切」两种态度相适应,对待孩子的教育方法自然有放任与严格的不同。忽视,往往容易放任;期望太切,容易严格。陶行知先生认为,这两种方法都不是最好的方法。「太放任了虽是富于自由,不免溢出范围;太严格了,虽是谨守规则,却有些枯干气味」,都不是应当有的现象。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孩子我们往往更容易采取「严格」的态度,因为中国的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这也导致孩子被「压迫」、被束缚。我们要注意,对待孩子更需宽松自由一些,更需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时间。

◆父母教育要一致

中国家庭教育素主刚柔并济。父亲往往失之过严,母亲往往失之过宽。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虽然有时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因为父母所施方法之宽严不同,子女竟至无所适从,不能了解事理之当然。并且方法过严则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

——陶行知

父母教育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往往扮演着不同的教育角色,有的严格一些,扮演「红脸」;有的宽松一些,扮演「白脸」,这是出于教育的需要。现在许多家庭有些是「严父慈母」,有些则是「严母慈父」,这都问题不大。问题往往出在父母教育意见的不一致。父母意见不一致,往往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投机取巧。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一定要多沟通,多交流。在达成共识以后,父母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若拘束太过,则儿童形容枯槁;如果让他跑,让他跳,让他玩耍,他就能长得活泼有精神。身体如此,道德上的经验又何尝不然。我们德育上的发展,全靠着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所以遇了一个问题,自己能够想法解决它,就长进了一层判断的经验。问题自决得愈多,则经验越丰富。若是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暂时结束,经验却也被旁人拿去了。

——陶行知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发展,无论是身体方面的还是品德方面的,都必须依靠儿童自己的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为什么?因为儿童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他指出:儿童的世界不是由大人们造好之后,现现成成交给小孩子去享受。大人代儿童造的世界必是于儿童有害的。儿童的世界要由儿童自己动手去创造。我们要停止一切自以为是的「创造」,使儿童可以自由活动,这样,儿童的世界才有出现的可能。

我们不能替孩子包打天下,不要越俎代庖替他们解决问题。让孩子自己去跑、去跳、去玩耍,这样孩子的身体才能够健康。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父母是孩子效仿的榜样

且孩童最易受影响人者也,父母之言行举动,子女多于不知不觉中被其激触,效而尤之。

——陶行知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对于父母而言,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要成为小孩子模仿学习的榜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蒙台梭利为此告诫那些一方面要求孩子诚实,一方面又当着孩子的面说谎的父母,说这样做是非常不可取的。

亲爱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那么,你自己就应该先成为那样的人。如果你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那么,你自己就应该先努力做到。

◆指导孩子和生物做朋友

我们的责任在指导孩子和生物做朋友,认识它,爱护它,研究它……这是小学生物学之康庄大道……

——陶行知

有专家曾经这样说:「宝宝在大人眼里是弱小的,需要竭力呵护。但当有更弱小的生命出现在宝宝的生活中时,宝宝就变得强大了。」所以,让孩子和生物做朋友,让他们呵护植物、照顾小动物,对培养孩子尊重生命的情感、提高观察问题的能力,对他们拥有一个生命的伙伴、能正确地看待生命和死亡,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想,这也是陶行知先生希望「指导孩子和生物做朋友」的出发点。

亲爱的父母,不妨在你的家里为孩子选择一些方便照顾、生命力比较强的动植物,让孩子陪伴它们成长。可以让孩子通过写观察日记等方式观察它们,感受它们。您的孩子会因为这份责任,得到更好的成长。

◆提倡玩科学的把戏

我们提倡科学,就是要提倡玩把戏,提倡玩科学的把戏。科学的小孩子是从玩科学的把戏中产生出来的。

——陶行知

科学是玩出来的。陶行知曾经多次讲起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他认为爱迪生至少给了他两方面深刻的启发:一是科学要从小孩学起,二是科学的幼苗要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爱护才能保全。他认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科学的世界」。科学的世界里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中国,而科学的中国要靠热爱科学的孩子去创造。「等到中国的孩子都成了科学的孩子,那时候,我们的中国便自然而然的变为科学的中国了。」要造就热爱科学的孩子,就要有热爱科学的父母。因此,陶行知呼吁:中国的父亲,都应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中国的母亲,都应学做爱迪生的母亲。任凭自己的小孩子去玩把戏,或许其中可以走出一个富兰克林或爱迪生来。

◆教育就像八宝饭

教育就像一碗八宝饭,分开来吃,每人只能尝着一两宝,你必须把它搅拌起来才好吃。我们的建议是把儿童的教育与成人的教育搅拌一下,使它们打成一片。你有时要用小孩教成人,有时要用成人教小孩,有时要用小孩教小孩,有时要用成人教成人,若呆板地分起来,是一样也不会普及。

——陶行知

在陶行知的教育世界中,每个人既是先生也是学生。先生可以变学生,学生也可以当先生。他发明的「小先生制」在那个时代曾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中,甚至在社会生活中,成人与孩子也是可以互为先生与学生的。既可以成人教成人,也可以小孩教小孩。如果我们的父母只是把自己看成是老师,只让自己教小孩,只允许小孩听从自己的意见、指挥,而不允许孩子教育自己,那是不正确的。

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知识「反哺」的时代,父母、成人在许多方面的知识、信息已经落后于孩子。善于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才是最好的父母。用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交流、相处,才能够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
作者:朱永新
亲子少儿 {readNum}人在读
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