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阿姨的女儿在婚后第一年便迎来了新生命,期间陆阿姨始终陪伴在侧。
婆婆仅在儿媳产后的月子期间短暂居住,声称来助一臂之力,然而无论是新生儿的照顾还是产妇的护理,均由陆阿姨负责。
尽管大部分家务活都由陆阿姨一手包办,婆婆依然经常抱怨身体不适,一个星期后,她便以需要回老家养养身体为由,留下了体弱的儿媳和需要哺乳的宝宝。
本以为能由女儿的婆婆承担抚养责任,未曾料到她竟如此轻易地抽身而去。面对女儿抱着不停哭泣的孩子,陆阿姨心软了,决定留下照顾孩子。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陆阿姨不遗余力,夜间总是起床喂奶,孩子生病时也是她守候一整夜。当孩子学会走路时,她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以防跌倒。
从孩子诞生至3岁这段时间里,陆阿姨倾尽心力关注孩子的饮食与生活,凭借她的细心照料,孩子成长得既健康又聪明。有了她的支持,女儿的事业也逐渐步入正轨,收入稳定,一家人的生活愈发美满。她曾想,或许可以这样陪伴外孙度过余生。
然而,婆婆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了家庭的宁静。女儿与女婿因此发生争执,之前决定抽身回老家养身体的婆婆,现在却主动提出要回来照顾孩子。
女儿坚决拒绝了婆婆的请求,却遭到女婿的严厉斥责,他坚持要婆婆来照顾孩子。
尽管孩子舍不得姥姥,大声哭喊不让姥姥离开,但婆婆却向陆阿姨发出了明确的离开指令,「作为孩子的祖母,我有责任照顾孩子,这几年你辛苦了,现在可以回老家享受晚年了。」
女儿和外孙拦在门口不让她离开,但陆阿姨为了不让女儿处于尴尬境地,独自一人返回老家,孙子的哭声撕心裂肺,无法安慰。
许多老人与陆阿姨有着相似的经历,明明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外孙,在孩子三岁后却被祖母接管,这令人心酸。姥姥辛苦养育的孩子,却换来了祖母的享乐。
「姥姥负责抚养,祖母享受天伦之乐」,这成了许多家庭的实际情况。为了女儿,越来越多的姥姥加入了养育孩子的行列。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通常是姥姥负责孩子三岁之前的养育,三岁以后则是祖母接手,这也难怪有些人会觉得祖母似乎是在「抢功」。
为何姥姥多在孩子三岁前负责养育?祖母的介入并非无道理,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深层的现实考量。
一、三岁之前,姥姥为何愿意帮助女儿照顾孩子?
尽管姥姥知道自己的养育角色可能仅限于前三年,但她们还是愿意付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考虑:
-
避免婆媳间的矛盾
对老一辈人来说,儿媳妇相对于外人,而儿子和孙辈则是自己的血脉。女儿在产后最脆弱的时期,如果是婆婆照顾,由于习俗和育儿观念的差异,很容易引发争端。
相较之下,亲妈的照顾则不同。由于育儿观念的相似和亲密关系,即使出现分歧,也不至于互相埋怨,避免了不必要的争执和矛盾。
-
使女儿能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很多老人曾经自己就是全职妈妈,深知那样生活的艰辛。因此,她们希望女儿能有自己的事业和收入,不必完全依赖家庭。有了姥姥的支持,女儿可以更专注于职业生涯,而不必担心家庭和育儿的重担。
-
对孙辈的特别宠爱
【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一书中提到,外祖母对孩子的遗传确定性最高,因而给予的关爱也最深厚。很多姥姥愿意照顾外孙,这种隔代的爱使她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
二、为何姥姥在孩子三岁后选择退出?
-
不妨碍孩子与祖母的关系
孩子的世界非常简单,他们很清楚谁是最亲近、最爱自己的人。如果长期由姥姥照顾,孩子与姥姥的关系将非常密切,相对地,与祖母的关系可能就较为疏远。为了家庭的和谐,姥姥不得不做出让步,让祖母参与孩子的生活。
-
三岁是孩子记忆开始清晰的时期
三岁前,孩子可能不会记得很多细节,但如果姥姥一直照顾到孩子六岁,那时孩子已经开始有清晰的记忆,与姥姥建立起的深厚感情可能就很难改变。因此,三岁成为姥姥自然退出的一个合适节点,为祖母和孩子建立关系留出空间。
结语中指出,无论是姥姥还是祖母照顾孩子,都体现了对孩子深深的爱。家庭成员应当感激老人的奉献,特别是那些选择退出孩子生活的老人,他们更加值得我们的尊重和关爱。不仅要通过视频聊天和电话保持联系,还应该经常带孩子回去看望,确保老人感受到自己在孩子心中依然占有重要位置。这样的陪伴和关怀可以慰藉老人孤单的心灵,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期待和温暖。
通过这种做法,可以维护和增强家庭内部的和谐与爱,确保每个成员,无论年龄大小,都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这样的家庭文化不仅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撑,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和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