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不要说话。
每一代的环境和遇到的问题不一样,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自然想法和要求不一样。在独生子女政策之前一般都是要生很多胎的,因为孩子的成活率问题。过去有专门埋小孩的坟山,可见有多少孩子夭折。那时候孩子就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哪天死了一个也没那么当回事。你说伤心吗?当然也会的。但是人在明知道孩子不是个个都能活到成年的情况下也是有准备的。所以,那时候孩子不会精细化带,也没那个空啊。
后来医疗条件好了,独生子女制度能推行还得依赖于孩子的成活率高了,不然怎么罚也不会行的。被随便养大的父母们开始精细一点养孩子了,有个头痛脑热知道要去医院了,但我们小时候基本也是被散养的。原因是我们小时候马路上没几辆车,也没有那么多人贩子,周围的人都是认识的,有个外来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到我们自己生了孩子,除了养活以外还有教育,还有营养卫生。在我自己小时候每天有个鸡蛋吃有杯牛奶(奶粉冲的)喝就是很好的营养了,和现在不好比,但那时的条件就是这样。现在呢,要讲究肉蛋奶,讲究比例讲究维生素ABC啥的,因为现在有这些物质条件了可以讲究讲究了。
这就是环境的差异,条件的差异,造成的想法的差异,我们得理解这个差异。老人说我们以前怎么养孩子,也有一部分是表达的需求,每个人都是有表达欲望的,不跟人讲话也是要憋死的。那么老人对现在的世界不那么了解了,在聊天的时候说说自己过去也是正常的。听着就好了,不要急着反驳。
很多时间,人表达过了也就表达过了。就跟女人哭过了吐槽过了就好了一样。这时候你一反驳,这就是要吵架的节奏。很多女人都知道,女人在家抱怨一下男人就跟你讲道理。你本来只是发泄一下瞬间就被点爆了。对吧,这个感觉能体会的吧。那么老人也是一样,给予充分表达,不要着急反驳。
有人说我家老的可不是说说,他们真的会这么做的。那就得经常讲故事呀,比如说说同事家孩子发生了什么事,同学家孩子遇到了什么事,报纸上说了什么事,潜移默化。人在聊自己的事的时候有一种本能的防御,在说别人的事的时候就不会有这层防御,所以用别人的事来引导是个合适的方法。
一家人在一起是慢慢磨合的,连新车都有磨合期呢,人也是一样的。说话做事都不要急,不用你一枪我立刻就来一剑,毕竟婆媳还是要长久相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