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其原因很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的黄疸大多无碍健康,而病理性的黄疸则会对身体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严重者还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引起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故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加强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与区别:
一、生理性黄疸
特点:
1.一般情况良好。
2.足月儿出生后2~3d出现黄疸,4~5d达高峰,5~7d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
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d出现,5~7d达高峰,7~9d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或每小时<0.85μmol/L(0.5mg/dl)。
生理性黄疸始终是排除性诊断,判定其是「生理」,还是「病理」的血清胆红素最高界值,由于受个体差异、种族、地区、遗传及喂养方式等影响,迄今尚不存在着统一标准。
通常认为,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6μmol/L(15mg/dl)是生理性的。
但临床发现,即使早产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此值,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
因此,采用日龄或小时龄胆红素值进行评估,目前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同时也根据不同胎龄和生后小时龄,以及是否存在高危因素来评估和判断。
二、病理性黄疸
1.特点
(1)黄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
(2)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256.5μmol/L(12~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3)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4)黄疸退而复现。
(5)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2.原因
(1)感染性
1)新生儿肝炎,大多为胎儿在宫内由病毒感染所致,以巨细胞病毒最常见,其他为乙型肝炎、风疹、单纯疱疹、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
感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或在通过产道分娩时被感染。
常在生后1~3周或更晚出现黄疸,病重时粪便色浅或灰白,尿色深黄,患儿可有厌食、呕吐、肝轻至中度增大。
2)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由于细菌毒素的侵入加快红细胞破坏、损坏干细胞所致。
(2)非感染性
1)新生儿溶血症。
2)胆道闭锁:目前已证实本症多数是由于宫内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生后进行性胆管炎、胆管纤维化和胆管闭锁。
多在出生后2周始显黄疸并呈进行性加重;粪色由浅黄转为白色,肝进行性增大,边硬而光滑;肝功改变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3个月后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3)母乳性黄疸:大约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2μmol/L(20mg/dl),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
停止母乳喂养后3d,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诊断。
目前认为是因为此种母乳内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内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也有的学者认为是此种母乳喂养患儿肠道内能使胆红素转变为尿、粪胆原的细菌过少所造成。
4)遗传性疾病: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在我国南方多见,核黄疸发生率较高。
其他如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
5)药物性黄疸:如由维生素K、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