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孩子】如何评价:「子不教,父之过」?

2018-03-02亲子

孩子从母体里呱呱落地,都是纯正无邪的,就好像一张白纸,绘上什么,就是什么。若在上面绘上最新最美的图案,他长大后,就会是美轮美奂的;若在上面漫不经心地胡乱涂抹,他长大以后,就会是劣迹斑斑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关键就是教育。
古人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来自于「家教」和「师教」两个方面,所以,他们认为教育失败的原因也是两方面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明代学者陆思仪说:「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若不能齐家,则其子从孩提以来,爱憎颦笑,必有不能一轨于正者矣,虽有良师,化诲亦难。」意思是说:如果家庭教育不好,即使有良师也是无能为力的。清代学者张伯行也说:「教小儿不但是出就外傅谓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出就外傅」指出门就读于老师。「外傅」:古代教导学业的师傅,这里是泛指老师。「家教」和「师教」 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教育之最佳良方。「内有贤父兄,外有贤师友,子弟犹有不得成材者,未之有也。」
「家教」即「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长辈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早期教育几乎全都应该是家长的责任,因此,家教是最基础的教育,常被叫做「扎根教育」。没有良好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也难有大成,因为他没有良好的根基。这好比已经被涂抹了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再在上面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无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名言,这种家风、门风,是其家庭氛围发生积极影响的结果;如果家庭氛围发生消极影响的话,将会出现相反的情况。那么,家有败儿,谁之过?古人认为当然是「养不教,父之过」。这里面的「父」就是单单指父亲,那么母亲的责任哪里去了?这是因为古代社会以男性为尊,女性读过书受过教育的很少,只能从事喂养孩子的事务,而教育孩子的职责大多落在父亲身上。现在应该摒弃古人这种男尊女卑和父权思想的糟粕,将这里的「父」理解为「父辈的家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父母」。「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的现实含义应该是: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做父母的过错。
现代父母教子之过错有很多种,最突出的两种便是:其一,过分地溺爱孩子。现在看来,很多孩子之所以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无规无矩的学习生活,其主要原因就是父母从小的溺爱。其二,不重视孩子的道德修养教育。现代父母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缺乏对孩子道德修养的教育,所以,很多不应出现的不良习惯不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师教」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它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师教有问题、老师教育的方法不对,那是老师的失职,同样是大问题。传统教育中的师,分为「经师」与「人师」两类。传道的是「人师」,授业解惑的是「经师」,两类老师的职责不同,所以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教授做人之道;「授业解惑」就是传授见广识闻的知识,解答疑惑的问题。「传道」在先,「授业解惑」在后,即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学生不懂得如何做人,老师是不会授业的,「有余力则学文」,没有余力宁可不授业,也要先传道。比较起来「人师」的作用比「经师」还要重要,所以,几千年来有一句古话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肩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责任,老师的责任之大,可以想见。
人们常常感叹:为什么同一个家庭里出来的孩子,有的优秀,有的却低劣?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有的卓越,有的却平庸?其实,归根到底,原因只有一个,古人很早以前就告诉我们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就是说,教育不是单方面家长的责任,也不是单方面老师的责任,而是双方共同的责任。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阅学汇】